|
“大小非”是否是導致股市下跌的主因?市場各方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較大爭議,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目前“大小非”在股市發展中“助跌限漲”,成為股市的“天花板”。分析人士建議,應著眼長遠,采取有效措施對“大小非”加以疏導,化弊為利,使其成為股市健康發展的穩定器和調節閥。
對“大小非”認識有爭議
嚴格意義上的“大小非”指股權分置改革后形成的限售股,但市場目前以此名詞與“限售股”畫等號。
據統計,到2011年,滬深股市共有各類限售解禁股超過1.4萬億股,以2008年4月30日收盤價計算,解禁市值約18.74萬億元,而當日的流通市值僅為7.1萬億元。這意味著會有兩倍于原有流通市值的限售股票進入流通領域。
記者采訪發現,市場各方在“大小非”與股市漲跌關系的判斷上爭議較大。一方觀點認為,由于“大小非”帶來擴容效應且持股成本低,若解禁后進入流通領域,其持有者可能隨時拋售,拉低股價,“大小非”是今年股市下跌的罪魁禍首。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網2008年第三次中國證券投資者綜合調查顯示,“大小非”解禁被投資者列為股市下跌的首要原因,其選擇比例遠遠高于排在第二位的大型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和增發。
另一方觀點則認為,“大小非”是股市下跌的“替罪羊”,此輪股市下跌的主因是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只要預期變好,“大小非”問題自然會消化。市場研究人士認為,股票的價格與商品的價格不同,并不單純地由供求關系決定,而是更多地決定于預期,在未來預期好時,即使供給量大幅增加,仍會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股票價格仍可保持上漲。因此,不能說“大小非”由于增加股票供給而使股市下跌。
不能因“大小非”否定股改
記者采訪發現,投資者所謂的“大小非”既包含了股改形成的限售股,也包括新老劃斷后IPO由于戰略配售、高管持股等原因所形成的限售股,但鑒于概念的不清晰,一般投資者往往又將“大小非”歸罪于股改。
許多市場人士都認為,股權分置改革為所有股市投資者創造了真正“同股同權”的制度環境,是我國股市發展史上歷史性的突破,不能因為“大小非”問題而質疑甚至否定股改。
在股改限售股逐步解禁的同時,新老劃斷后形成的限售股開始大量增加。中國證監會的資料顯示,在所有的限售股當中,股改形成的限售股為固定的4660多億股,目前占所有限售股的比例已經低于1/3。
記者了解到,此類限售股在國外成熟市場普遍存在,卻并未構成對市場的威脅。中央財經大學專家說,其中的不同在于,我國國有上市公司仍然是國有股“一股獨大”,而早期出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的考慮,相關法律法規在制定時傾向于控制股份發行流通,因此這類限售股相對量要大很多,造成了雖已步入全流通時代卻仍在不斷制造“大小非”的狀況。以中國石油為例,其A股公開發行的股票占總股本的比例不足3%,其余高于97%的股票均為限售股。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此類限售股越滾越大,對市場的沖擊將超過股改限售股。
讓“大小非”發揮股市“調節閥”作用
業界認為,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解決“大小非”問題,以助中國股市走出困境。目前市場提出的大小非解決辦法包括建立平準基金,將“大小非”納入大宗交易平臺,對其實行強制性現金紅利政策,征收暴利稅,限制減持等。記者調研發現,在不違背股改契約的前提下,現實可行的建議有如下幾條:
一是由社保基金類資金承接 “大小非”。市場研究人士認為,目前,“大小非”中有80%以上的股份屬于國有,可以將其直接劃撥給社保基金,既可緩解對當下市場的沖擊,又有助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社保基金可以長期持有劃撥后的“大小非”,并通過強制分紅獲取穩定收益。
二是設立專門的基金接收“大小非”。可由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國內大型投資機構出資設立專門基金或者面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募集成立基金,按照約定價格接納“大小非”拋出的籌碼,轉而將籌碼向開展融資融券的券商借出,收取利息回報該基金的投資者。
三是提高新股發行比例減少新的“大小非”產生。股改“大小非”數量已定,而新的限售股源源不斷產生。必須改革發行制度,提高新股發行比例,才能從根源上減少限售股壓力。根據現行法規,我國公司在A股上市總股本低于4億股發行比例不低于25%,超過4億股發行比例不低于10%。
四是應避免出臺限制“大小非”減持的政策,不要讓“大小非”產生此類預期,否則會使其選擇提前減持,從而對市場形成更大沖擊。
業界認為,對于“大小非“帶給市場的沖擊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如果疏導得當,“大小非”可以起到股市“調節閥”的作用。他們分析,“大小非”在股價走高時減持,在股價走低時停止減持,能夠使我國資本市場的股票價格維持在較為合理的范圍之內,促進其穩定運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