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布的11月份統計數據普遍超出了市場預期。當月PPI同比上漲2%,漲幅較10月份回落4.6個百分點;CPI同比上漲2.4%,環比則下跌了0.8%;進出口則分別出現了17.9%和2.2%的同比負增長。
防通縮是緊迫任務
上述數據突顯出內外部需求短期內已急劇惡化。如果考慮到多數人使用CPI同比數據且存在比較大的翹尾因素,目前物價下行趨勢比表面數據更加嚴峻。事實上,今年以來CPI的月度環比已有6個月呈現負數,若采用直觀的標準判斷,甚至可以得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通貨緊縮的結論。
此輪中國經濟總需求的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呈現出突發性下降,二是內部投資需求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后的頓時失速。供求格局轉變之快實屬罕見,作為其必然的結果,就是物價形勢從通脹到通縮的轉變之快前所未有。未來一年,全球經濟增長難現樂觀,大宗商品價格也至少會在低位徘徊一段時間,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統計和預測,全球石油需求在2008年出現了25年來首次下降,2009年還將進一步下降。總需求嚴重不足的結果就是,各國的物價都面臨下行壓力。11月份國內PPI數據大大低于預期表明,未來CPI存在進一步回落的壓力。
綜合判斷可以得出結論:通縮危險迫在眉睫,防通縮和抗通縮很可能是未來一年持續的主題。
政策力度應確保不出現通縮
通縮的危害甚于通脹,主要在于通縮一旦形成,治理難度非常大。一旦通縮形成,消費者會形成不斷降價的預期,持幣待購的心態會持續拖累消費。通縮還使得負債人的實際利息負擔上升,形成所謂的“債務—通縮”循環,對人們借貸活動構成打擊,嚴重抑制企業活力。和通脹一樣,通縮也具有相我強化的特征,但是不論通脹如何嚴重,控制貨幣供應都能十分迅速地遏制住通脹。通縮則不然,從歷史上看,每一次抗擊通縮的戰爭都需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取勝,因此,政策的重點更在于防。
防通縮根本的途徑是改善總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和“保增長”是同義詞。之所以要強調防通縮,是因為物價是衡量總供求失衡程度的一個指針,如果出現了通縮,說明總需求不足已相當嚴重,相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就應當繼續加碼。當然,當顯性的通縮出現后再出手,必定已晚,所以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力度,應該以確保通縮不發生為標準,應該是前瞻性的,先發制人的。
在2007年治理通脹的過程中,我們被結構性通脹和輸入性通脹等概念所誤導,以至延誤了治理通脹的最佳時機,這種教訓應該吸取。從目前的形勢看,物價下行的壓力超出預料,至少貨幣政策在近期內還應當予以進一步放松。至于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力度到底應該多大為宜,我覺得不應以人們討論的“保七”還是“保八”為標準,而是以確保通縮不發生為標準。
不必過慮政策負面效應
對于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人們有諸多擔心。一是擔心赤字太大,危害未來國家財政的健全,二是擔心貨幣過于寬松引發未來通脹和資產泡沫。
其實,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這兩種擔心都是多余的。中國的赤字和政府債務負擔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最低,足夠支持一輪大規模的財政擴張。更重要的是,歷史經驗證明,在經濟衰退期間,如果削減預算赤字,追求財政平衡,財政狀況不但得不到改善,還會加速惡化。在美國1930年代的“新政”過程中,羅斯福曾一度憂慮赤字膨脹過快,于1937年暫停擴張財政,結果經濟再度變壞,赤字不減反增。日本在漫長的反衰退戰爭中,出于同樣的憂慮,于 1997年和2001年先后兩度削減預算赤字以“整頓財政”,但結果卻是經濟重陷衰退,稅收減少,最終赤字規模反而擴大。由此可見,在存在產出缺口和通縮壓力的情況下,財政赤字規模的大小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對于貨幣政策會否過于寬松而在未來引發通脹和資產泡沫,這完全取決于未來央行是否能及時準確地判明形勢,適時收緊。從目前來看,至少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里,不必擔心通脹和資產泡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