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銀行家,一個令無數人向往和羨慕的職業。作為一份職業,投資銀行家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說,投資銀行家的收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有人說,當投資銀行家是因為這份工作既令人興奮又富有挑戰性。投資銀行家參與企業的重組上市,動輒在全球融資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成為大眾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還有人說,投資銀行家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有機會接觸到社會的精英———從企業大亨到社會名流,因此這份人生閱歷是豐富多彩的。
然而,近來肆虐全球的金融風暴,卻把投資銀行家的“美麗畫皮”扒得一干二凈。我有幸讀到了《半路出家的投資銀行家》(中文版)一書,看到了那一張張“美麗畫皮”下的“吃人嘴臉”。
該書的作者喬納森·尼先生,是一位半路出家的投資銀行家,有著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10年工作經歷。他從自己半路出家當投資銀行家的觀察、思索入手,給我們揭開了華爾街10年變遷的內幕。其文筆詼諧,視角獨特,沒有投資銀行切身經歷的人是無法寫出來的。書中既描寫了投資銀行家的基本工作———“拼取”項目、炮制“建議書”、杜撰估值模型、推銷并購理由,又揭示了投資銀行內部的結構、文化、升遷之道乃至投資銀行界高層的政治斗爭。作者以其親身經歷,展示出投資銀行家的職業生涯、投資銀行之間的競爭,以及投資銀行正從傳統的中介機構逐步演變成直接投資人的過程。作者的筆觸尖銳深刻,但卻以一種華爾街肥皂劇的形式表達出來,讀起來輕松而又回味無窮。
作者認為,當投資銀行家的價值在于是否能提出高質量的建議和是否有穩定能長期提供服務機會的客戶。然而,在具有資本優勢的商業銀行用貸款作為誘餌來蠶食投資銀行家客戶的情況下,投資銀行在長期客戶失去昔日的忠誠度時,不得不放棄“紳士”風度,有一單做一單,追求短期的收入。另外,在金融創新方面,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復雜,監管又沒跟上,對短期利益的貪婪追逐,使得包括投資銀行在內的各種中介機構失去了自制力。投資銀行家變得更加勢利,更加見風使舵,更加不在乎是否能真正提出高質量的建議。投資銀行的主要財富就是有一批投資銀行家,可是當有些投資銀行家以客戶利益和投資銀行自身利益為代價大發橫財的時候,還能指望這些投資銀行穩如泰山嗎?
無論年輕人對投資銀行家的職業多么憧憬,無論投資銀行家們對自己的職業多么自以為是,事實上,有兩點是清楚的:第一,社會大眾對投資銀行家究竟在干什么所知甚少;第二,投資銀行家中的大多數人對他們這份職業角色的歷史演變所知甚少。正是基于這兩點事實(或者說判斷),本書確實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它生動地告訴社會大眾,投資銀行家們究竟在干什么,同時,也讓投資銀行家知道了傳統的投資銀行家與當今的投資銀行家有著多大的本質差別。從這一意義說,這本書無論是對憧憬投資銀行職業的年輕學子,還是對已經衣冠楚楚忙于交易項目的投資銀行家,乃至在更大范圍內對華爾街、對金融現象抱有興趣的廣泛社會人士,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
(樊躍如)
《四國演義》
[美]莫里斯著 李宏強譯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推薦理由:為我們再現了美國崛起過程中涌現的四位經濟巨人———美國經濟的代表性人物:欲望無邊而又無情的競爭者卡內基;領導著龐大石油帝國、沉著冷靜而又睿智的工程師洛克菲勒;躲在幕后操控市場的高手古爾德;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金融巨子J.P.摩根。前三人著迷于發展、嘗試和速度,只有一個信條———更低價格、更多數量和更大市場份額。與這三個人相反的是,摩根這位有著貴族血統的銀行家。他為美國商業努力博取全球的信任,阻止了卡內基、洛克菲勒和古爾德急速膨脹的野心,挽救美國政府于金融災難之中。這四個巨人既充滿魅力又各有缺點,他們是19世紀美國經濟迅猛增長時期站在幕后的大亨,而正是這一時期,使美國在日后成為了這個星球上最富有、最具創造力、生產力水平最高的國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