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華觀發
一年前的夢幻開局可謂激動人心,然而,一年后合作卻戛然而止。
說起中信證券(600030.SH)與貝爾斯登達成的那樁交易,絕大多數券業觀察人士都不禁唏噓。
“現在想想,兩國監管層要是能早于貝爾斯登出現流動性危機之前,就批準這項交易,或者是中信證券與貝爾斯登簽訂的不僅是一紙換股協議,后果會是怎么樣?”面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出現的劇烈動蕩,與本報記者交流時,多名證券行業分析師感慨道。
2007年10月下旬,中信證券與貝爾斯登的交易逐漸浮出水面,今年3月中旬,中信證券最終宣布與貝爾斯登中止交易。
很明顯,如果不是這樁交易需要兩國金融監管機關共同批準的復雜程序,這個沒有現金交易,僅是一紙換股的協議或許早已生效。
事實上,正是一系列復雜的審批流程,客觀上避免了中信證券身陷貝爾斯登“陷阱”。
據接近交易的人士稱,去年11月2日,中信證券和貝爾斯登的戰略合作正式宣布后,有四道門卡決定著這項交易能否獲批準實施,分別是美國財政部、中國的證監會、外匯管理局和商務部,后三道門卡需要交易雙方提交盡職調查報告。
該人士曾在一個非正式會議中透露,去年11月后,貝爾斯登和中信證券互派多位員工,駐扎到對方公司內部進行盡職調查,但由于會計年度的問題而遲遲沒有完成。
據其回憶,中信證券一直在做盡職調查,并聘請律師和會計師來操作,但因為貝爾斯登會計年度時間點的控制,所以進程一直不順利。由于盡職調查報告未能完成,因此兩家公司的相互入股報告,一直未能遞交到監管層,也就談不上進一步的支付資金和完成股權確認。
今年3月,貝爾斯登流動性危機終于因擠兌風波迅速惡化,摩根大通和貝爾斯登也迅速達成以每股2美元進行全面收購的協議,這最終給中信證券以足夠的時間、空間中止協議。
今年8月9日,中信證券公布的2008年半年報如此寫就,“受總體政策環境和國際市場動蕩等因素限制,國際市場開拓難度較大。公司目前的國際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
中信證券半年報指出,公司下一步要盡快做大做強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證券國際),充分利用這一海外業務平臺,將公司主要業務延伸到海外,力爭在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衍生產品、并購等業務方面有新突破。
東海證券研究員陶正傲指出,進入9月份后,國際金融市場才真正迎來次貸危機爆發后的惡化期,并最終導致華爾街四大投行——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財務狀況出現問題。
因此,從中信證券選擇在去年10月份——次貸危機爆發的初期——進軍海外看,相比于過去1個月才頻頻出手華爾街的日本金融機構,對于金融形勢和風險的判斷上,中信證券還存在明顯的國際化差距。
陶正傲認為,中信證券在半年報中明確表示,進軍國際化市場有較大難度,充分反映了公司高層已對其進軍海外的風險控制力具有了充分認識。
“我們的定位沒有變,還是做專注于中國業務的國際一流投資銀行。”10月21日,與本報記者交流時,中信證券一位高層人士表示,公司不會因為近期國際金融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打亂海外業務拓展計劃。
相關報道: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