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錦秋
對目前市場各方高度關注的大小非減持問題,筆者提出一些個人看法及解決方案。
大小非減持“新通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管是大宗交易還是二次發售,都只是延緩大小非在二級市場兌現進程,現在有方案提出可交換債券這個減持新通道,但這同樣需要分流市場資金來承擔大小非持股所衍生的產品,且如果大小非只認真金白銀,待到真正減持時還是要消耗相應資金,仍屬拖延戰術。這些“新通道”除了增加交易流轉環節、增加交易成本之外,無助于問題的根本解決。
由于前兩年股市泡沫過度膨脹,即使持續暴跌,現在大小非賬面贏利仍然巨大,不管經過何種曲折通道,大小非尤其是小非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將贏利盡快落袋為安變成真金白銀。無論拖延戰術如何高明,小非總會挖空心思尋找對策來簡化和縮短拿錢到手的流程,且出于對政策頻頻變化的憂慮,各種“新通道”政策的謀劃出臺,反而可能更加堅定它們盡快減持兌現的信心。
產生大小非減持問題的根源
首先,股市還待加強健康制度建設,投資價值尚不能凸顯。針對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現象,有關規定將上市公司再融資與其最近三年現金分紅掛鉤,但如果公司分三年蠅頭小利再大筆圈錢,從投資者整體來看還是得不償失。上市公司不管是否再融資,分紅本應是無條件的,公司處于高速成長期需要資金也不應成為不分紅的借口,因為現在制度還不健全,如果上市公司有利潤不分,等到將來上市公司萬一由于資不抵債而消亡,投資者能夠從上市公司獲得的現金流為零,這支股票理論價值其實是零。投資者通過股票與上市公司相關聯,如果不是投資者從上市公司那里持續獲取現金流而是相反,那么股市投資價值就無從談起。作為更了解自家股票真實投資價值的大小非,有的減持變現行為不可避免。
另外,當前新股發行實行核準制而非注冊制,退市機制不健全,股票價格除內在價值外還含有“上市牌照”價值成分。流通股東按包含“上市牌照”價值在內的二級市場價買入股票,大小非持股成本卻無此項,即便給流通股東支付對價,兩者持股成本也相去甚遠,且股改之后上市的公司,大小非連對價都無須支付將來自動獲得解禁上市權利。大小非與流通股東持股成本的天壤之別,是產生大小非減持問題的最根本原因,減持獲利主要是兌現股票內含的價值不菲的“上市牌照”價值,
可否對大小非減持暴利開征特別收益金
大部分投資者現已深度套牢,如果任由股市繼續自由落體,大小非減持欲望雖可降低,但同時普通投資者虧損卻更為嚴重;同樣,如果股市上漲投資者未必解套,而大小非卻可從市場抽取更多資金。要根治資金推動型牛市所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在大小非與流通股東之間建立新的利益平衡機制成為急務。其實有的大小非為方便其高價減持,在過去兩年也可能利用制度漏洞在自家股票泡沫膨脹中推波助瀾,大小非減持巨額獲利主要是拜非市場化的新股發行制度和其他制度漏洞所賜,是制度紅利而非辛苦所得。大小非作為上市公司發起人股東,享有一定創業利潤無可置疑,但過高的制度溢價必須反過來通過制度來予以調節,對減持巨額獲利征收特別收益金完全有道理。
具體辦法:一是可以考慮按從量計征辦法,對大小非減持總金額征收一定比例(比如20%)的特別收益金;二是在考慮大小非原始成本和公司歷年凈資產收益率得出大小非應得正常收益基礎上,對大小非減持的超額收益按累進從價定率計征特別收益金,大小非減持利潤越高,繳納特別收益金比例也越高,所有特別收益金全部上繳中央財政。
由于目前新股發行還沒有進展到注冊制,退市機制尚未建立,股改后新上市公司的大小非也同樣享受“上市牌照價值”,同樣應對其計征特別收益金,直到新股發行實行注冊制和正常退市機制完善為止。
一般情況下,法不追溯既往,但為考慮重大公共利益和修補法律的瑕疵與漏洞,也有例外情況。對大小非推出的任何新政策,都必須包含對已減持變現大小非的約束條款,如果新政策不能對所有大小非全覆蓋,大小非就會盡可能在新政策出臺前變現逃離。現在研究者們在媒體上紛紛發表對大小非減持的政策建議,不管是拖延性還是苛收性思路,一般都沒有溯及以往,這直接挑動著大小非敏感神經,也成為目前股市持續暴跌的一個誘因。對大小非減持征收特別收益金政策就應追溯以往,對已經減持變現的大小非,可按其已減持總金額追償。由于大非一般是各級國資部門,追償沒有難度;而不少小非本就是其他上市公司,追償也不難;如果小非是其他社會法人機構,可通過其法人代表進行點對點追償;對拒不補繳的小非,由于大非一般與小非聯系緊密,可比照股改時的做法,先由大非墊付,再由大非向小非追償,補繳不到位,大非不允許減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