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林喆
近期,上市公司有意“加盟”礦業開發的案例日益增多,而市場對計劃注入的礦權資產,也普遍感到“不可靠”。其中,質疑的焦點顯然是礦權資產的評估值。濱地鉀肥借殼吉林制藥(000545)、國祥股份(600340)變身鉬礦公司,都可能存在對采礦權的“故意”高估。
尤其是在資源類價格處于歷史高點的時候,向上市公司裝入礦權資產,無疑也是一種變相套現的做法。而這與前段時間房地產處在巔峰狀態時,地產項目紛紛注入上市公司轉移風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擬注入吉林制藥的大鹽灘鉀礦的采礦權和土地使用權,預估值高到56億元,增值幅度讓人咋舌。但這一資產究竟能不能實現其預測的“2008年生產鉀肥4萬噸,2009年可生產14萬噸,2010年可生產鉀肥29萬噸”,仍是一個巨大問號。而且,其所謂的3.22億噸的鉀礦儲量中,有多少可以開采、開采的難度有多大、成本又有多高,都是未知數。
無獨有偶,與吉林制藥相仿,國祥股份的重組也存在類似的“蹊蹺”。7月28日,國祥股份公告,將與內蒙古額濟納旗盛源礦業有限公司的4家股東進行資產置換,并對其定向增發。細讀其《重大資產置換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預案》后,擬注入資產的評估值也頗讓人生疑。
今年上半年,盛源礦業主營收入僅871萬元,但根據其重組報告,2009年銷售收入可達3.5億元。此外,作為整個重組核心的流沙山鉬金礦,其采礦權系重組方于去年1月以4156萬元從地方政府拍得。而今搖身一變,評估價值高達14.1億元。增值幅度之大,確實讓很多投資者“不知其所以然”。
在這些重組方案中,我們都能看到盈利預測。以國祥股份的重組為例,其預測擬注入的資產2009年業績將出現大幅增長,這源于其新增的1500萬噸生產線。預計“2009年可生產鉬金屬690噸,金0.2噸,鎢320噸,預計銷售收入3.5億元,預計2010年銷售收入略高于2009年。”
但在今年上半年,該資產實現的凈利潤僅十幾萬元,且前兩年皆有數百萬元虧損。這種“烏雞變鳳凰”的速度,確實應該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市場人士指出,這種“描繪美好未來的”重組模式暗含一定風險,未來業績存在的不確定性也是重組成功與否的主要障礙。尤其像這類涉及礦業資產的重組,由于技術的專業性和采礦權評估方面的問題,投資者應當格外謹慎。畢竟,重組方有將資產高價賣給上市公司的利益驅動。對于重組方而言,如果對擬注入資產的盈利前景確實有信心,那么不妨在重組預案中做出明確的業績承諾,并指明,如果未達到承諾目標,會有什么補償措施和處理辦法,這樣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防止資本運作的陷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