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機構改革的邏輯選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02:4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我看大部制改革 ◎張 軍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溫家寶總理在兩天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意提到了一些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相互推諉,辦事效率低下”。這自然讓人聯想到正在醞釀的大部制改革的計劃,而大部制改革也將是今年兩會的焦點之一。據報道說,今次首先啟動改革的五大部委將分別命名為: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和運輸部、人力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以及住房與城鄉建設部。 回顧一下,自1949年以來國務院機構的改革不少于6次了。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機構改革也幾乎是每屆政府的任務和目標之一。特別是1998年朱镕基總理上任之時,大刀闊斧,將中央部委從40個壓縮至29個,其力度可謂為歷屆政府之最。但10年之后的今天,中央政府部門機構與人員的規模逐步反彈,基本上又回到了當年。這10年來,基層政府的規模也不斷膨脹,因為要管的事和要做的事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必須有足夠的人力和權力,方能維持行政運轉的效率。 顯然,現在的問題不在于政府的規模是大了還是小了,而在于政府的職能是為什么而生產的?為什么而服務的?今天提出大部制改革的邏輯,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中央各部委正逐步成為特殊利益集團,權力部門化與部門利益化是其兩大特點。大部制改革就是希望破除部門權益,轉變職能,提高效率,精簡人員。這個看法,我以為是不正確的。大部制也有可能把分散的部門利益積聚為更加集中的集團利益,而且因為大部的權力更大,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監督與約束更難,部門利益會不會更容易膨脹呢?很難說。要知道,所謂的權力化和利益化,并不是因為設立部門過多而引起的,而是跟為什么存在這樣那樣的政府部門相聯系著的。即使在美國也一樣。凡有政府的機構,凡吃政府預算的,情況大都是這樣。 大部制改革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是要通過改變政府的部門門類和設置來改變政府職能,還是反過來,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而改變政府部門的設置?即使實行了大部門制,看上去減少了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相應的部門,但如果依然需要那些政府的職能,那么我們還是需要在大部委內部實行分門別類的管理與負責,這樣就不得不增加而不是減少行政的層次和級別。比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歸并之后,仍然需要有負責住房和負責城鄉建設的子部門來專業化地負責提出規劃和預算,制定監管規則和實施管理。說到底,行政的事情,必須落實到崗和落實到人,才算有了執行力。因此,大部門制這個設想,雖然聽起來很有創意,很能打動人,但它隨之也難免會帶來的最大誤導,那就是看上去減少了部門的數量,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觸及問題的核心:如何轉變政府的這些職能?為什么要轉變政府的職能? 當然,這個核心的問題不是這些為大部門制設計方案的人所能回答的。它涉及我們這個經濟體制和政府體制的最根本問題。中國經濟這三十年逐步形成的體制是與政府的職能演變分不開的。盡管在很多領域中實行了市場化的改革,但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并不是“去政治化”的或者推倒重來式的,而是通過逐級向地方政府放權而形成的一個分權化的威權體制。這個經濟體制的最大優點就是它服從和服務于投資和經濟增長這樣的最高而單一的目標。在這個體制下,各級政府的職能不僅要服務于和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而且,為了這一目的,各級政府的職能必須上下設置雷同和重復,以便于自上而下的績效考核和目標的貫徹執行。 這樣的政府職能錯了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于我們怎么評價中國當前的經濟體制以及它的性質。如果認同我們的經濟體制以及它在經濟增長上的相對制度優勢并希望繼續長期維護這種體制,那么我們就不能簡單地要求政府轉變它的現有職能。因為它的職能是與這個經濟體制相配套的。迄今為止,在經濟發展和商業創造方面,中國各級政府的單一職能發揮得非常有效。在服務于單一經濟發展目標方面,各級政府的職能類似于一個商業公司的職能。 但是大家都知道,政府從根本上說應該是多目標和多任務的組織。與公司類似的職能不能涵蓋經濟發展以外的目標。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政府的多任務性質會越來越凸現出來。社會是越富裕,政府的“仲裁”角色就越突出。環顧世界,政府以“仲裁”角色取代“生產”角色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例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分配不均程度的擴大,公眾會要求政府在教育、衛生、環境等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平問題上有更大的作為。這方面的政府職能會變得更有社會需求。所以,在給定的政治體制下,政府的職能不斷走向民生是必然的選擇。 中國現在的經濟體制當然還不是我們預設的市場經濟體制。我相信大多數人會認同這樣的判斷:中國今天面臨的問題已不是選擇什么經濟體制的問題,而是怎么做的問題。我們明白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為此必須不斷地去改革和放棄當前這種以縣(市)為核心的投資創造和分權經濟責任制,真正努力去建立起一個以法治和產權制度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為了這個目標,現有的政府角色自然就必須變革,其過于組織“生產”的職能偏誤也就隨之而消失。因此,不能把政府職能的改變與經濟體制的轉變割裂開來,更不能把政府機構的改革理解為轉變政府職能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把鑰匙。 大部制改革提出了一個有趣問題:我們是要通過改變政府部門門類和設置來改變政府職能,還是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而改變部門設置?我們需要建立一個以法治和產權制度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為此必須不斷地去改革和放棄當前以縣(市)為核心的投資創造和分權經濟責任制,現有的政府角色自然就必須變革。因此,不能把政府職能改變與經濟體制轉變割裂開來,更不能把政府機構改革理解為轉變政府職能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把鑰匙。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