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要看重自己的“經濟商譽”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02:42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諸葛立早 在我的印象中,“經濟商譽”這個概念,是巴菲特的獨特發明。因為在我們這兒,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企業的知名度或者企業的信譽。那么,企業的知名度或企業的信譽,能否和企業的“經濟商譽”同日而語?非也。 按照巴菲特的說法,只有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才是超級明星企業。而這些超級明星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體現在其財務報表上的最明顯特征是:擁有歷史悠久的、影響力巨大的無形資產,對有形資產需求相對較少,能夠產生遠遠超過產業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這種超額盈利的資本化價值就是“經濟商譽”。 “能夠產生遠遠超過產業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有沒有具體的指標可以衡量?有。巴菲特的秘訣是看兩個指標:一是股東權益回報率,二是賬面價值增長率。 巴菲特說的“有較高股東權益回報率”的超級明星企業,在我們這兒有沒有?我想,肯定有;但不多。倘若放低一點標準,尋找一些給股東發放紅利超過從證券市場籌資的上市公司,并把它們列入“投資視野”,倒還是能夠找到的。手頭就有現成的例子。比如,上市后每股派現累計最多的上市公司佛山照明。這家公司在給股東回報方面,堅持以現金分紅為主,累計派現在兩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獨樹一幟。再比如,申能股份。目前該公司每一年度都實施分紅派息,分紅總額累計已達到54.5億元,超過了歷年通過證券市場近32億元的融資總量。這兩家公司給股東的分紅超過了公司從證券市場的“籌資”,至少說明,公司已經“取得較高的營業用權益資本收益率”。 從證券市場籌資,不忘給投資者以回報,這是天經地義。在國際成熟市場中,上市公司一般將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其中現金分紅是公司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占公司凈收入的比率約為30%—40%,到20世紀80年代,這一比率提高到40%—50%。同時在1971—1993年間,美國增加股利的上市公司數目也遠遠多于減少股利的上市公司數目。美國過去50年中,所有公司的收益大約有50%作為股利發放給股東。分紅派現作為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被廣泛采用,股票回購則處于次要地位。但在我們這兒,這個“天經地義”,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了“傻瓜”的代名詞。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現已鋃鐺入獄)在上市后的晚宴上,祝酒詞竟然是“為拿錢不要還,干杯”!典型的“不圈白不圈”,已經不需要用文字來刻畫了。 這種狀況,在近幾年有所改觀。原因或許是與管理層的政策有密切關聯。2004年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利潤分配的,不得向社會公眾增發新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或向原有股東配售股份。自此,上市公司“鐵公雞”的面貌才得到根本改變。時下,一些上市公司采取“分小圈大”的策略,管理層如何“以變應變”,看來也要“與時俱進”了。 當然,關鍵在自覺。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企業(法人)假若連“經濟商譽”這張“臉”都不要了,那一萬條批駁“不圈白不圈”的“理”,都是“白說”的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