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萬隆:解禁股拋壓下機構行為模式的轉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16:13 財華社
提要:隨著非流通籌碼解禁后進入到實際流通階段,原非流通股東行為將替代諸如基金之類的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中新的主導力量,不但其行為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市場發展,并且基金等主力機構投資行為也在其影響下發生相應變化。本文試圖對非流通股拋售壓力下主力機構行為的轉變進行探討,從而來給市場中主力行為的分析者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對非流通股東行為分析的重要性 在非流通股東解禁拋售之前,其對市場的影響更多體現在心理等間接方面。但是08年2萬億市值的非流通股解禁,以及目前越拉越多的原非流通股東實際拋售行為的發生,原非流通股東對市場的影響已經不再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際上,2萬億這一數據顯然還不包括07年近萬億已解禁但是尚未流通的隱形市值。 所以,考慮到數量巨大的非流通股份流通,原非流通股東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主力”,而其對市場的直接影響甚至比目前大部分市場人士所預期的還要大。并且由于其行為必然對基金等主力產生影響,其對市場產生的間接影響也不可小視。 二,大股東持股意愿復雜化增加市場分析的難度 以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其持股意愿往往和其基本面預期、政策面、籌碼集散程度等有明顯相關性。而非流通股東則不同,除了取決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和控股地位外,還取決于大股東的經營策略、財務狀況等多種因素。另外,央企整合背景下的資產注入行為,都可能影響甚至決定該類股東的拋售意愿。 從直觀上來分析,考慮到目前兩市的估值缺乏優勢,以及非流通股東豐厚獲利,在市場持續下跌的心理壓力下原非流通股東拋售意愿必然相當強烈。但是保持控股權、注資和對上市公司成長性的不同看法,又讓非流通股東的行為不可一概而論。 另外從利益的角度來分析,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大股東的拋售意愿又有不同的行為影響模式,央企對控股權相當重視,而民企則可能更加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成長性和籌碼獲利程度等因素。 影響原非流通股東行為模式的因素更加復雜,顯然讓我們對市場主力行為的分析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是主力行為分析者面臨的新課題。 三,非流通股權集中容易給市場帶來超漲超跌壓力 按照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非流通股東的持股比例是平均遠高于其控股要求的。這意味著兩市中非流通籌碼的比例過大,形成一個明顯股權高度集中的市場。在非流通股流通之后,很容易成為市場超漲超跌的動力。 在市場上漲的過程中,大量非流通籌碼的鎖定使得股票更容易顯得供不應求,必然帶來股價被過度推高。而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旦當股價上漲到一個對大股東有明顯吸引力的價位之上,外圍環境變化和利益刺激必然導致非流通股東爭相拋售的連鎖反應。而考慮到成本之間的巨大差異,在這種殺跌的過程中一般投資者基本上毫無應對之力,處于明顯弱勢地位。豐厚的獲利意味著非流通股東的殺跌動力不會受到成本因素制約,市場下跌動力十分強勁。 從長期來看,非流通股東拋售之后,市場籌碼必然將形成一個拋售導致籌碼分散,籌碼集中度降低到籌碼重新集中的平衡過程。 四,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行為顯然受到非流通股壓力的影響 在非流通股解禁拋售之前,以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掌握著市場上的較大多數籌碼,從籌碼控制的角度上來說對市場有絕對話語權。基金們抱團往往可以很容易達到自身的階段性利益目標,而懾于龐大的基金規模,諸如券商私募這類投資者很容易“團結”在基金的周圍,形成一個對市場基本上有絕對控制能力的主力群體。 但是,非流通股的拋售則從根本上動搖了基金這類主流機構對市場籌碼的集中控制能力,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穩定市場的能力將顯得極為力不從心。而在目前階段的具體表現就有兩點,一是主流機構長期持股信心嚴重動搖,從市場中最主要的核心資產類股價格持續下跌就足以顯示這一點,資金普遍轉向非主流的小盤成長和資產并購重組題材等對資金需求并不大的板塊。二則是基金等主流機構的操作模式發生明顯變化,在大量非流通籌碼松動的壓力下,長期持股為主的模式明顯轉變為波段操作為主。有數據統計顯示,2008年初隨著市場風險的加大,迫使基金通過波段性操作獲取短期收益。在今年的一季度,基金普遍采取在食品飲料、商業貿易、醫藥以及造紙印刷等較為強勢板塊中波段操作的原則來回避系統性風險。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