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象經濟學測不準定律 追問預報到預警一步之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 00:41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歡 已經回到南京兩三天了,鄭有飛教授還在慶幸,幸好他是環境科學方面的專家,否則他至今可能還因雪災滯留北京。 1月27日,鄭有飛教授在北京參加完學術會議后要返回南京,在拿到會議主辦方為他定購的機票時,他想起一個星期以前的氣象預報——1月27、28日兩天,南京有暴雪。他當即和主辦方指出,當天機場很可能關閉,應提前預備火車票,主辦方對此將信將疑。 1月27日下午,當鄭有飛趕到機場時,被告知因天氣原因飛機延誤。幸好提前預備了火車票,鄭有飛回到了南京。 如今坐在南京溫暖的家里,鄭有飛回憶起這段經歷,仍感嘆不已:“這次的雪災,我們氣象部門的預報是相當準的,提前一個星期做出預報,但是,從預報到預警,差了那么一點點。如果能針對民航有個預警系統,提前告知旅客,不就能減少損失了嗎?同樣,鐵路、電力等部門措手不及的被動局面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缺乏預警機制。” 預報準確,預警差一步 早在1月10日,中央氣象臺就發布了此次雪災的第一個預報:“受來自貝加爾湖地區一股東移南下的較強冷空氣的影響, 1月10日夜間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出現明顯降溫。受冷暖空氣的共同影響,1月10~13日,華北南部、陜西南部、漢水中上游地區、黃淮、江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雪。” 雖然提前數日(最早發生災情的貴州是1月12日,長江中下游地區遲至1月26日方成災)即預報天氣異常,但第一個天氣預警信號是1月12日發出的——當天早晨6點,中央氣象臺發布災害天氣預報,同一日,武漢、山東、海南、廣西、安徽等省氣象臺紛紛發布預警信號。 但是,在氣象部門發出預報預警信號之后,針對各個行業的專門預警報告卻缺失了。“氣象部門的預報發出后,預警是政府的責任。一個可以類比的例子是美國的卡特琳娜颶風,氣象部門發出颶風預報后,政府轉移幾十萬人口,這是不可能依靠氣象部門的力量完成的。”鄭教授表示。 以已經進入大面積一級停電事件應急狀態的貴州省為例。“事故發生之前,我們并不知道凍雨、大雪會給電網、鐵塔帶來這么嚴重的危害,也沒有相應的預警機制。”貴州凱里地區一名業內人士說,“以前也有凍雨,但是一般就是兩三天,沒有造成這么嚴重損害的。” “貴州的電力塔不是大雪壓倒的,而是凍雨加大雪壓倒的。”貴州電力院一位工程師告訴記者,“東北與西南的氣候情況相差很大,同樣是下雪,東北是干雪,濕度15-30;華東是半干雪,濕度20-40;而西南是濕雪,濕度60-95。10mm的電纜被冰凍住變成了90mm粗,電塔又變脆,自然容易倒塌。” 但是,凍雨、低溫天氣預警發出后,并沒有針對電力部門的專門預警信號。“從預報到預警,就是差了這一步,如果預警工作能再做好一點,可能有些損失能夠避免。”鄭教授不無遺憾的說。 南京機場由于缺乏專門的預警,導致雖然有了天氣預報,做了相應的準備,但是依然造成了關閉三天的損失。 “我們聽到天氣預報之后,做好了準備,掃雪車都準備好了,當時在布置工作的時候,領導還說,機場一定不會關閉,除非機場高速關閉受牽連。但是沒有預計到的是:雪情如此嚴重,跑道結冰嚴重打滑,掃雪車也沒用,還是被迫關閉三天。”南京機場方面人士表示。 為何差這步? 為什么在氣象部門做出準確預報的情況下,包括政府在內的眾多部門未能作出及時反應,提出相應的預警信號減少損失? “一個原因是十多年來沒有遇到這么復雜的天氣情況,沒有預計到高壓線路會結冰倒塌,沒有預計到鐵路也會結冰,這是前所未有的情況,因此,沒有能夠給出預警。”鄭教授說。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氣象經濟學上的測不準規律:在氣象經濟學上,每一分投入,能有多少產出;一旦預報不準,又會帶來多少損失,這至今是一個謎。2007年1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象軟科學氣象服務論壇,這是我國關于氣象經濟學的最高規格學術會議。但是,在這次會議上,關于氣象經濟學的投入產出比卻依然是眾說紛蕓。 “國家上普遍認為的投入產出效率在1:5-1:20之間,如美國是1:8,而新西蘭則是1:17。”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事業發展與軟科學研究室賈朋群處長說。 但在我國,各個研究部門得出的結論差距驚人。中國氣象局1994年曾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1:40,但是2006年,中國氣象局做的類似研究得出的結論則是1:69;而山西臨汾市氣象局對該市氣象預報和減災預報的比值進行測算后,得出的結論是1:200。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氣候異常指數對經濟的影響難以量化,比如說,溫度、濕度、氣壓等不同的數值,在一個測量模型中各占比值是多少,這是至今難以解決的問題,對不同的產業影響又有靜態損失,動態減少損失以及增加效益等不同情況,具體難以確定。”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城市資源環境創新中心吳先華博士認為。 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人算不如天算”。 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使得國家對氣象經濟學投入極少,至今只有2006年由國家氣象局開展的全國氣象服務效益評估項目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而商業公司也只是個別跨國公司謹慎投入,針對公眾和社會全行業的天氣預警系統則為空白。 但是,不管投入回報率是1:20還是1:200,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氣象經濟學的投入回報比例是相當可觀的。 不過,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將準確的天氣預報轉化為及時有效的預警,那么,像雪災這樣的災害天氣所帶來的損失仍將難以控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