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科健重組待提速 再圓國產手機一哥夢?
□ 本報記者 袁玉立
ST科健的重組一直如迷霧一樣,讓人始終看不清楚。
去年12月28日,ST科健證券事務代表費寧萍告訴本報記者,公司正與證監會以及債權銀行的審批單位進行債務重組方案的溝通協商。這解答了公司債務重組為何一直沒有可披露的進展。
隨后,記者試圖聯系董秘李衛民了解具體情況,但是兩次通話,李先生都拒絕了記者的采訪,并以正在參加證監會的會議為由掛斷了記者的電話。
債務重組方案為何久久不出協商結果?公司公告中頻頻提到的戰略投資方是目前傳言的同方集團嗎?ST科健未來又將走向何方?記者就此走近科健,試圖找出答案。
再做國產手機一哥的重組?
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ST科健及21家關聯公司共欠21家金融機構(注:主要為銀行)31.4億元債務及相應利息。2007年9月20日,ST科健公告稱債權人會議已經選定了戰略投資者并一起擬定了債務重組方案。隨后媒體便有傳言,投資者為同方集團,其主營并非移動通訊設備生產,接下來,ST科健未來的主營走向便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問題。
記者曾向公司證實:投資者是否就是外界傳言的西安的同方集團?費寧萍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只是三緘其口,表示應該以公司公告為準。而目前之所以不公布是因為,在債務重組方案尚未得到“有權部門”批準時,公布投資者不妥。
而對于這個協商中的債務重組方案,一位同樣經歷著債務重組談判的另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在接受本報記者咨詢時,表示盡管與銀行債權人之間的重組結果無非是打折收回欠貸。但在最后方案確定之前,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一定會緊咬自己的條件,直到在多個協議框架中找出最滿意的那個。只是當中這個若隱若現的戰略投資者應該是債務重組的關鍵。
ST科健不公布投資者的理由,記者無法理解。剛剛確定了重組方案的三九醫藥,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公布了戰略投資者的身份,而債務重組方案直到最近才獲得有關部門的批準。而ST科健“半遮半掩”的態度,無非更增加了外界的猜測而已。
《21世紀經濟報道》曾經報道,科健可能的投資方是西安一家名叫同方集團的公司,但此同方并非彼“同方”,和清華同方毫無關系,而是一家擁有眾多房地產資產的神秘公司。對于這家公司,許多投資者會都沒有弄清其主營業務具體是什么,這讓人們對ST科健的未來走向感到不確定。
據了解,科健一度還是希望引入對通訊業感興趣的投資者,重振昔日國產手機老大的雄風。
但根據公開消息,為什么沒有通訊廠商參與科健重組?諾基亞一位工程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科健缺乏技術力量,是難獲通訊業同行參與重組的主要障礙。科健原來主要是手機牌照優勢,現在牌照已放開了,所以同行對科健興趣不大。
非通訊行業投資者若有興趣,會繼續支持科健的再返國產手機大王寶設想嗎?國泰君安一位分析師判斷,“科健現在真正值錢的就上市資格這個殼,對希望借殼上市的企業會有吸引力的”。
聯通市場部一位人士認為,現在只要對手機生產有興趣的投資者,都可以隨便找個代工廠生產,科健的牌照對他們來說根本沒用。
沒有核心技術虧損成必然
直至今日,科健一直被稱為“國產手機第一品牌”。只是,2003年以前,人們是用一種驕傲的口氣談論,之后,談到科健時的口氣只有惋惜和遺憾。
2004年和2005年,ST科健全年虧損額分別達到15.47億和12.25億,2006年前三季度,公司依然被虧損噩夢籠罩,最終ST科健憑借當年2144萬的凈利潤額保留了上市公司的資格,暫時擺脫了退市的風險。而同在國產手機品牌“第一陣營”的廈新和波導,也難逃劫難,在過去的三年里,紛紛告急手機市場。今年三季度,兩家分別報出4.6億和5億左右的虧損額,并接連預測全年將虧損。
ST科健雖然勉強沒有退市,但是銀行債務逾期未還,積重難返,最終因為資金鏈斷裂以及產品缺乏競爭力而被市場淘汰。夏新和波導盡管沒有遭遇資金鏈斷裂,但是研發短板導致的國產手機表現疲軟同樣讓他們感受到了行業的寒冬。
1998——2000年是國產手機的混沌年代,中科健是當時國產手機的先行者。與三星聯姻以后,依靠三星的技術資源,中科健迅速成為國產手機第一品牌,年銷量一度是其他國產品牌的總和。到了2003年,國產手機品牌已經搶占了半壁河山。依靠合作,中科健手機采用低價攻略,從而打開了中國最廣大的農村市場。
但對于手機核心技術芯片和軟件集成,中科健在研發則基本是一片空白。沒有研發力量的企業注定了在市場競爭中要被淘汰。
2002年,三星取得了GSM內銷牌照,在GSM方面隨即拋棄了科健。對于在合作中既沒有取得技術也沒有取得管理經驗的科健來說,這無疑是當頭一棒。市場競爭的游戲規則中,只有利益沒有朋友。
2004年開始,國產手機廠商的滑鐵盧開始上演,曾被譽為國產手機品牌“第一陣營”的波導和夏新也開始被虧損的陰影籠罩起來。截至2006年6月,國產手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為28.56%,首次跌破了30%,創下歷史“冰點”。
在國產手機廠商獨占牌照資源的這些年,市場占有率越做越大了,但是技術研發的動力越來越小了。隨著國外廠商的抽身,不知自身研發無力是否已經讓他們提前感受到了寒冬的凜冽。
但時至今日,根據公開資料,一些國產手機廠商在研發投資上仍為零,這不免讓人有些遺憾。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