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資全年打新資金超2.6萬億 獲配金額翻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 01:55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保險資金在二級市場的撤退速度開始加快,當大盤升至5000點之后,減倉跡象越發明顯。與二級市場的震蕩相比,屢創新高的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凸顯出一級市場十足的獲利誘惑。而正是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一定差價,成了保險機構對打新趨之若鶩的背后推手。 ⊙本報記者 黃蕾 12月中海集運、中國太保、金風科技、遼寧出版傳媒四只新股申購的啟動,可謂將保險機構對“打新”的熱情推高到極致。 今年獲配資金同比翻番 根據Wind資訊最新數據統計,今年1月1日至12月19日,共有56家保險機構參與了首發、增發的網下申購,累計獲配投入資金達到743億,與去年整年349.51億元相比,增幅達到了112%,實現了同比翻番。這還不包括保險機構可能在網上申購中投入的資金量。 經記者粗略計算發現,在今年12個多月時間內,保險機構參與首發、增發申購的動用資金量已達到2.63萬億元。離記者上次統計(11月19日,2.04萬億元)只相隔一個月,動用資金量就增加了5900億元。 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以來50多家保險機構幾乎動用了所有險種的賬戶,沒有參與的逐漸成為少數。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加中簽率的籌碼,部分保險機構甚至動用了自有資金,對“打新”的熱衷可見一斑。 在一、二級市場差價明顯的大背景下,“打新”幾乎是只賺不賠的生意,事實上,新股上市初期跌破發行價的現象極為少見。一家熱衷“打新”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經理告訴記者,“打新獲利空間至少在15%至20%左右。”有關數據顯示,單就中石油上市,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實現的投資收益均超過20億元。 高潮集中于下半年 經過對保險資金“打新”一段時間的觀察,記者發現,2007年保險資金“打新”高潮集中于下半年。 數據顯示,今年7月1日至12月19日,保險機構共動用約2.07萬億元資金用于打新股,約占全年總量的78.7%。事實上,自下半年開始,保險資金在“打新”上動用的資金量,基本以每月千億規模的速度遞增。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保險機構“打新”集中于下半年,除正逢新股密集發行期外,也與下半年二級市場股價的不斷走高有著一定聯系。“因此,保險資金今年三季度開始逐步減倉,從二級市場撤出的資金基本被用于打新股。另外的打新資金來源于保險機構利用債券回購或拆借的形式留出部分短期資金。” 此外,常年研究保險機構投資行為的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教授徐高林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7年4月保監會提高保險資金股票投資比例,也是大部分保險資金流向網下投資的一個分水嶺。“可入市保險資金比例的提高,為保險機構增加了網下配售的資金籌碼。保險機構成了最大的贏家,在打新股上的斬獲十分豐厚。” 不過,“打新”的賺錢效應被放大后,“僧多粥少”局面開始形成。徐高林說,隨著中簽率的降低,保險機構的“打新”成本越來越高,“通常都是幾百萬才能確保中一簽,如此龐大的資金規模,也使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成了打新市場的壟斷者。” 高回報背后存遺憾 即便“打新”成本在推高,但相信隨著下一輪大盤藍籌的回歸和央企的上市,保險機構對打新股依舊樂此不疲。保險公司利用其資金優勢,參與新股發行與上市,這種短期資金的運作,既可以不受權益投資比例的限制,又可以低風險獲得高回報。 不過,高回報背后仍有些許遺憾留存。保險機構入市熱情高漲背后,網上網下參與主體存在的一個重大差異,卻頗受市場關注。那就是,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投連險賬戶身影,卻在網下配售明細表中并不多見,反而是傳統險、分紅險、萬能險資金成了市場投資的主力軍。 分析人士對此指出,一個原因是參與“打新”的多為中資保險公司,這些公司的產品多為傳統保險、分紅險與萬能險,投連險的推出時間還不長,參與熱情不高情有可原。“不過,現在投連險有‘基金中的基金’之稱,與其交給基金公司去打新股,不如自己去打新股,省下一筆管理費。” 除一級市場難見投連險身影之外,徐高林還提出一個觀點,即“面向基金的投連險過多,敢到股票二級市場競技的實在太少。”他認為,這與投連險屬性可以說完全背道而馳,原理上是投連險資金多來自于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投保人,因而可以參與高風險投資以追求高收益。 徐高林認為,只有以二級市場收益為主要來源的投連險能夠在市場上立足的時候,才能說明保險機構具有可以與基金等其他理財機構相競爭的投資水平,保險系基金的推出才有比較堅實的基礎。平安和國壽應該已經具備這樣的實力,他建議主管部門和產業界應推動此項工作。 2007年保險資金參與網下首發增發情況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2007年全年 (截至12月19日) 累計申購動用資金2029億元3564億元1.1萬億元9646億元2.63萬億元 累計獲配投入資金70.3億元185億元234.1億元253.6億元743億元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整理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