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笑而虛偽的“貿易道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02:21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通常,別人的褒獎和羨慕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自信心與成功幾率。但對那些心智聰穎和意志堅定的人來說,別人的誹謗甚至處心積慮的阻撓打擊,會更加有利于其在成功道路上前進。因為,只有當一個人對別人構成競爭威脅時,才會引起那些被挑戰者的誹謗和阻擊。所以,如果哪一天你偶爾聽到別人的壞話,甚至受到種種阻撓,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你的現有或潛在實力已達到既得利益者無法忽視甚至妒嫉的地步,你應借機進一步增強競爭力和自信心。 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于全球范圍內有關財富創造與積累的競爭。當一個國家貧窮到在財富世界中無足輕重時,富人俱樂部的成員不會把它當回事。然而一旦財富積累的速度達到挑戰“先富者”的相對地位時,“先富者”們就要“圍追堵截”了。當今圍繞中國對外貿易的一系列摩擦與爭端,正是這種“圍追堵截”的真實寫照。 從某種程度上說,別人“圍追堵截”得越厲害,表明我們正在探尋的財富創造與積累道路越正確,就越是應該堅持,并不斷創新發展。這一理念,不論是對朝氣蓬勃的個人,還是活力四溢的經濟體,都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妨通過討論上周“中美經濟戰略對話”中美國政府代表團提出的一個議題——“貿易道德”,來證明這一點,并借此探討市場經濟的自由實質。 不可否認,對任何產品,無論什么時候都可以提出質量問題,關鍵看站在什么角度去評價。顯然,在有些人看來,以某些時候的某種人為標準衡量,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因而中國生產商與出口商有違“貿易道德”。似乎華盛頓迫于國內受到中國出口挑戰的利益集團的壓力而要求“產品召回”,或者提高進口門檻,或者干脆終止某些中國產品進口等的一系列做法,是在維護甚至提升那些所謂“高貴”的“貿易道德”。 也許我孤陋寡聞,第一次看到在備受世人注目的兩國經濟協調中由一方提出“貿易道德”議題。但細想又不覺得奇怪。中美已經互為對方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已超過2330億美元,美國人隨處可見“中國制造”。這猶如19世紀中期的情形,那時處于全球首富地位的英國人,每吃三個面包,其中就有兩個來自快速增長中的美國,英國人越來越被“美國制造”所包圍。這不可能不引起受到挑戰的英國利益集團的擔心。為了阻止新的挑戰者,自英國開始,現代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措施五花八門。但歷史事實是,英國的“圍追堵截”終究還是沒能阻止美國的前進步伐。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貿易自由主義盛行的今天,傳統貿易壁壘在已取代英國而位居“全球首富”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者手中繼續使用,卻因效率越來越不理想,便又發明了一種非關稅壁壘——“貿易道德”。 可惜,這種“道德”,從市場經濟的實質看,是可笑和虛偽的,也有違美國人一直標榜的市場自由原則。 因為,正如那位移居美國并在紐約生活了33年的市場經濟最堅定的信奉者米塞斯教授所總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上,普通人是至高無上的消費者,他們的購買或拒絕購買行為,最終決定著生產什么東西,生產多少,按什么樣的質量生產。”而這些大眾消費者“永遠是正確的;他們是市場的主人,他們有能力讓貧窮的商人致富,也可以讓有錢的工廠主變窮。利潤制度使那些成功地以盡可能最好最廉價的手段滿足人們的需求的人士發財致富。”因此,“在市場經濟框架中發揮作用的,并不是純學理的價值判斷,而是人們具體體現在購買或不購買的行為中的評價。” 從這一市場經濟原則看,正因為中國生產商與出口商以最廉價和最好的方式,滿足了普通美國人的需求,美國百姓才以持續不斷上升的購買行為認可了中國產品。或者說,持續增長的對中國產品的大量進口,恰好表明“永遠正確的”美國大眾消費者對中國產品質量的評價與認可也持續向好。所以,中國產品質量好壞,不是由哪國政府及其官員甚至少數受到挑戰的利益集團評定的,只能是由大眾消費者的市場投票——是否付錢購買——來決定。 如果以是否用最好最廉價的方式滿足美國大眾消費者的需求為“貿易道德”的裁定標準,那么,由普通美國人對中國產品的喜好所決定的持續增長的中國對美貿易,恰恰是最道德的,而任何阻止這一趨勢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與政策,都是最不道德的。 進一步講,“市場民主所實現的,并不是根據人們‘真正的’優點、內在價值和道德出眾來向他們分配報酬。使一個人富裕或貧窮的,并不是站在某個‘絕對的’的正義原則立場上對他的貢獻的評價,而是他的服務對象完全從自己個人的需求、欲望、目的等角度所作出的個人評價。這正是民主的市場體系的含義所在。” 根據這一原則,以中國廠商與美國廠商共同服務的對象——普通美國大眾消費者——為基點,某些中國產品對美國產品的替代,進而對某些不能夠再以最廉價最好的方式滿足消費者的美國廠商的替代,是完全符合市場經濟自由與民主實質的,因而不存在什么“道德”問題。何況,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應該是,任何一個人、一個廠商、一個經濟體,都可以自由地挑戰任何他人的既得利益,只要“他覺得有能力以更好或更廉價的方式滿足大眾的需求,他就可以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效率。” 這恐怕是極力推動市場全球化的美國政府所不應反對的吧? 米塞斯教授1956年從紐約發出的勸導,我以為道出了市場經濟自由與民主的實質所在:“有些人牢騷滿腹,抱怨市場體系不公平,對他們,我們只能提出一個建議:如你想獲得財富,那么,就盡力去向大眾提供更廉價或更好的東西以滿足大眾的需求。法律之下的平等已經給了你挑戰任何一個百萬富翁的權利。在一個不受政府強加的限制之阻礙的市場中,如果你的財富沒超過某個巧克力大王、電影明星和拳擊冠軍,那只能怪你自己。” 不知那些剛剛參與過“中美經濟戰略對話”的以保爾森先生為首的美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們對此以為然否?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