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3萬億到30萬億 A股規模折射市場巨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00:49 證券日報
中國證券市場新跨越·2007年終專稿 ㈠ 【開篇語】 新年的腳步聲近了。 回眸2007,中國證券市場轉折性變化所迸發出的空前活力舉世矚目。在2006年基本完成股改等攻堅任務的基礎上,管理層繼續以解決市場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為著眼點,以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為支撐,以強化市場監管為保障,完善市場結構,進一步拓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發揮市場功能,不斷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和整體競爭能力,努力構建促進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有效防范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不斷增強證券市場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能力……可謂繼往開來、“亮點”閃爍。 站在2008年的門檻上,我們對中國證券市場新的一年同樣充滿了期待。 為此,本報今起陸續推出“2007年終專稿”,擷取中國證券市場已經呈現和將要呈現的八大“亮點”進行評述。敬請讀者垂注。 □ 本報記者 閆立良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歲末縱覽中國證券市場,讓人想起古人詠雪的名句。是啊,市場無私,一手托萬家,參與市場的各方從交投中各得其所。當A股市值從兩年前的3萬億元發展到目前的近30萬億元時,無言的市場告訴人們什么呢? “中國股市正呈現經濟晴雨表的作用。”這是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對今年股市做出的評價。 事實正是如此。從股權分置改革開始,尤其是2007年,中國證券市場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市場已然發生轉折性變化。目前,A股市值近30萬億元,兩年增長10倍,虛擬經濟堪與實體經濟比肩,在世界排名靠前的中國實體經濟巨人身后,證券市場不再是侏儒。而在市場規模巨變的背后,正是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顯現成效。 基礎建設實現飛躍 “新興加轉軌”,是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特征。 近幾年,管理層啟動和推進股權分置改革,證券市場實現了由一部分股份可流通為基礎的定價機制向股份全流通定價機制的轉換,從而為上市公司不同股東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提供了更為健全的機制保證;通過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夯實了股市發展的基礎;對券商進行治理整頓,化解了行業風險;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投資比重已經占到市場的46%,成為市場的“穩定器”;加強法制建設,改進監管工作,推動市場創新,使得市場在“三公”的環境下獲得健康發展。 此外,上市公司采用國際通行的財務報表準則,有助于增強財務報表的可信性和可比性;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有望降低代理成本,改善經營效率;加大對企業欺詐行為的處罰力度,有助于保護股東的利益;QFII和QDII規模進一步擴大,有助于將國際上先進的投資分析框架、投資理念以及產品引入A股市場,促進國內股市融入國際金融體系。 進入2007年,上述基礎建設工作取得的積極成效在市場上充分爆發出來。 融資規模是對市場活力最好的詮釋。截至11月底,2007年共有105家企業在境內A股市場上市,融資額高達543.16億美元,超過了2006年同期企業境內外上市的融資總額。加上12月份中海集運等公司股票陸續完成發行并上市,以及太平洋保險等公司股票即將在12月份登陸A股,今年中國企業境內上市融資額有望在去年全年2400億元的基礎上翻番。融資額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金融機構的落戶,1-11月融資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上市案例有11個,融資合計466.29億美元,占2007年境內融資總額的85.9%。 市值折射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滬深兩市總市值達到30.1969萬億元,短短兩年時間增長了10倍。按照2006年我國GDP總額21.087萬億元測算,目前股票市場的總市值超GDP總額已近10萬億元,證券化率也相應地由2005年底的不足20%提高到今年的143%。 市場基礎的夯實與經濟持續增長共同催生了證券市場的高成長。上市公司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載體。國民經濟近幾年年均10%以上的增長速度,體現在上市公司身上就變為了“加速度”。今年前三季度,具有可比性的1504家公司凈利潤合計較去年同期增長63.95%,而同期GDP的增長速度為11.5%。 我們欣喜地看到,2007年一批大型優質企業的回歸、高成長性中小企業的上市,以及存量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使得上市公司的整體結構得到改善,盈利能力明顯提高,資本市場持續發展的基石進一步穩固。大量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資本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從整體上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僅是各行業的排頭兵,也是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型國企回歸A股,使得市場主體構成得到了極大優化。 實踐證明,以股改帶動并深入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建設,實乃“固本培源”之舉,為資本市場的戰略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略轉型已見成效 “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會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和戰略轉型提出要求,反過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戰略和戰略轉型要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服務。”來自證監會高層的聲音貼近資本市場實際。 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呈現多方面特征,令人關注。 資本市場職能有了全方面的轉變;市場從注重融資到投融資并重;從自拉自唱到更多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從幾乎清一色的投機到投資與投機兼容;從只能仰境外市場的鼻息到也可以不看其臉色……這些積極變化正悄然出現在我們身邊。 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以及股指期貨的即將推出,為我國資本市場的戰略轉型提供了制度基礎。在此基礎上,市場各主體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比如證券公司、上市公司等都在發生積極變化,而這些變化為資本市場的戰略轉型提供了必需的要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三年多的綜合治理整頓,以29家創新類券商、31家規范類券商為主體的證券業新格局在2007年初步形成,中國證券業由此步入常規監管時代。綜合治理引發的政策性重組只是券商并購重組的開始,在步入常規監管時代后,追求規模與協同效應的市場化重組將成為主流。 2007年也是證券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年。各類機構投資者鞏固了市場投資的主導地位,日益成為市場投資的風向標,并且朝著大型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境內外資本的融合已取得實質成效。4家合資證券公司、28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45家境外證券類機構設立駐華代表處、7家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取得外資股業務資格、4家境外證券機構的駐華代表處成為滬深證券交易所特別會員、5家境外證券交易所在華設立代表處……這些都是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取得的成果。 而從剛剛結束的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傳出的訊息顯示,未來中國將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公司包括銀行發行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允許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公司債券,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法人銀行發行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債券。這將為我國資本市場實現全方位的戰略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7年,場內外資金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共同追捧只是資本市場進入戰略轉型期的表面特征。管理層“必須始終注重解決市場存在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必須著眼于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和效率”的表態,并且以此為目標的實踐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同,這才是市場進入戰略轉型期的最根本原因。 “明年春色倍還人。”目前,國民經濟正向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無疑為資本市場的縱深發展提供了新的不竭動力。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