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鴻忠要武漢學深圳做"兩型社會"的尖刀連和種子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23:44 21世紀經濟報道
武漢報道 本報記者聶春林 實習記者王傳曉 2007年12月17日,湖北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外界宣布,湖北省政府已經正式接到國家發改委<關于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 記者獲悉,湖北省將成立專門的常設工作機構,統一領導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改革試點,并即將啟動具體實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剛剛履新的湖北省代省長李鴻忠在新聞會上接受了本報的采訪。這位執政老特區深圳達四年之久的學者型官員,又將面對打造新特區的挑戰。 <21世紀>:您之前從政的深圳,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開風氣之先河,您在深圳的經歷,對今后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設,有哪些借鑒意義? 李鴻忠:我在網上看到,很多朋友對武漢獲批"新特區"非常振奮。但也應該看到,這還有別于之前的深圳等老特區。 在武漢綜和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設中,兩型社會建設是根本的指導思想。它有別于深圳的指導思想。深圳剛開始創辦特區的目的,就是要突破計劃經濟的藩籬中,殺出一條血路。而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走的是新型的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 <21世紀>:怎么來理解"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李鴻忠:具體說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這八個字可以分拆成四個方面的意思。 綜合是全面的,包括三大系統四大方面。 配套,不是單方面的突進,更多的是產業體制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我們提出的五個一體化,加強武漢與城市圈內的其他城市的聯系。這包括區域產業布局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環境生態建設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等。 再就是改革。改革兩個字,價值萬金。這是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靈魂。在我們資源、省情都一定的情況下,面對諸多困難,惟一的道路就是靠改革。 試驗是給予我們的最大的權力。東部沿海地區的特區,也是通過試驗,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凡是有利于兩型體制建立的,我們都大膽試驗。 <21世紀>:"兩型社會"是對全國的普遍要求,對武漢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來說,是否有其特殊性? 李鴻忠:16大以來,黨和政府提出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但不可能沿海轉內陸不轉。所以,"兩型社會"本來就是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題中之義。 但由于沿海和內陸,發展階段不一樣。沿海先行一步,走過了從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的過程。但也付出了一些代價。比如深圳,就出現了四個難以為繼的問題:一是土地、空間難以為繼;二是能源、水資源難以為繼;三是實現萬億GDP需要更多勞動力投入,而城市已經不堪人口重負,難以為繼;四是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 所以對于我們湖北來說,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體現了貫徹落實兩型社會的自覺性。湖北資源相對充裕,正處于工業化的初中級階段,自覺進入兩型社會,意義重大。 <21世紀>:建設兩型社會,怎樣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好"與"快"的關系? 李鴻忠:大部隊行動,需要尖刀連;大面積推廣農作物,需要種子田。兩型社會建設,任務艱巨,需要有人有地方走在前面,進行探索。就像當年深圳沖殺在前面一樣,我們也要沖在最前面。 我們沒有GDP的數字上指標,對于經濟發展來說,又好又快,好字當前。在我看來,粗放增長50%不如集約增長15%,因為前者叫增長,后者叫發展。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