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新股大軍抱團提高中簽率 小散戶很難分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01:01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在國內股市“緩漲暴跌”的大背景下,一些飽受煎熬的投資者開始“調轉船頭”,把目光重新瞄上了銀行的打新股理財。 □本報實習記者 簡悠 中石油的高調回歸將打新熱潮推向了高峰,3.37萬億的凍結資金量刷新了國內打新股的歷史記錄,與此相關聯的是十月份人民幣存款下降近4500億元,央行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這和申購新股有關。 一邊是打新股的各路資金大軍浩蕩入市,另一邊則是投資者中簽難度不斷高企。月初全聚德發行,股民老吳信心滿滿地投了1000萬元,居然一簽未中,0.0377%的超低中簽率讓他大失所望。 三十六計打新股 對比股市寒流帶來的憂慮不安,正是穩定的收益率引來了市場對新股申購的格外青睞。在個人投資者哀嘆自己勢單力薄的同時,銀行、基金、券商等金融機構頻頻使出三十六計,在各自產品中亮出了“打新”的旗號。 中信、民生、招行、建行等銀行推出的打新理財產品已經儼然成為其中的生力軍。據悉,農行的“打新股”理財產品“本利豐”2期成立半年,年化收益率已經達到了30.6%;最近,建行聯合建信基金推出的打新產品受到投資者熱捧,原因之一是少有地參與了網下配售,數據顯示網下申購新股的中簽率是網上申購的2-3倍,收益率自然會相對上升;中信銀行的打新產品雖然只能進行網上申購,卻與活期儲蓄掛鉤,在沒有新股的時候投資者可以自由支配賬戶,保障了資金流動的靈活性……“銀行的打新理財產品大同小異,但也是各有策略和優勢吧。” 農行客戶經理賈萍說。 10月以來,債券基金突然成了新寵,轉道打新股不僅跑贏了大盤,也勝過了股票型基金的整體表現。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沒有5萬元的門檻,不必將超目標業績的收益分成給銀行,成本倒是降低了些。而券商的集合理財產品與銀行相似,不過除了新股以外還會投資一定比例的二級市場,風險系數相對提升。 大資金博平均概率 跟5萬元起步的銀行打新產品和券商集合理財相比,信托打新產品的進入標準高出許多,然而與其自身相比,門檻卻也在不斷降低。 國民信托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的打新包括網上和網下兩塊,不參與收益分成,只收取大約0.6%的費用,這跟市場上傳統的打新產品不一樣。”他們目前打新信托計劃的起點是100萬,如果個人或家庭金融資產總計超過100萬元,則最低認購額為20萬元,預期收益率跟銀行的相關產品差不多。 “現在投入一級市場的資金越來越多,資金少的話確實不容易中簽,有點像‘撞大運’了。”中國銀行私人銀行部顧問李世彤在接受采訪時說,“對有幾十萬以上的散戶來說,堅持打持久戰比較好,投資都是要看長期的,其實一年時間只要中一次的話收益率就不錯了。另外,保守的投資者當然也可以拿出一些資金來購買銀行、券商之類的打新股理財產品,獲取一個平均的收益率,那么即使另一半資金打不中新股,一年下來跑贏通脹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不管是散戶個人操作,還是銀行、券商、基金的抱團集結零散資金來加大規模,眼下新股申購的策略都是以大資金去博一個平均概率。“這樣的新股申購方式是不是一定就好呢?”李世彤對其持保留的看法,以前的市值配售方式有各種弊端,而現在的資金申購一遇上中石油這樣的大盤股也給銀行的資金流帶來了壓力。“新股不斷上市還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涌入,小散戶恐怕就更很難分得一杯羹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