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工貿易使順差“虛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05:37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本報記者 王棟琳 10月,又有270.51億美元順差“登陸”中國。不過,巨額順差中有一半以上來自加工貿易。順差沒有全部裝進我國居民的“口袋”,卻加劇了國內資源、流動性過剩等矛盾和國際貿易摩擦。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10月份一般貿易順差額只有106.45億美元,占比不過39%;其余主要部分是加工貿易和少量其他貿易順差。僅“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兩項貿易,順差就達到242億美元,占比達到89%。 近幾年來,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中,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我國貿易順差共計1125.3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項下累計順差達到1105億美元。這些加工貿易主要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上半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占比為84.2%,國有企業僅占10.2%。 專家認為,加工貿易居高不下,使得順差規模看起來很龐大,但從國民真正受益程度來看,卻大打折扣。中國成了外資企業利潤臨時停靠的“港口”。 從增長速度上看,10月份進出口增速“反轉”,出口增速達22.3%,低于進口增速25.5%,但10月順差總額為何仍高?原因是,促使進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的主要是一般貿易,而不是占主體的加工貿易。10月份一般貿易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是21.2%和37.2%,出口增速大大低于進口增速。而加工貿易出口增速仍略高于進口增速,規模最大的“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是19.7%和15.8%。這決定了10月順差仍然很大。 巨大的貿易順差目前當然不受歡迎。因為無論外商怎樣處置其獲取的利潤,例如存銀行、再生產、進行投資,只要其收入不匯出國外,依然會轉化成為中國國內的流動性,助推資產價格上漲、加大流動性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同時,巨額的順差成為國際社會指責中國匯率政策的“話柄”,并引起種種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 外商企業之所以愿意到中國開辦企業,大多看中中國較低的資源、勞動力等成本。如果這些所謂“優勢”持續下去,只會加重環境、資源等方面的負擔。 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必須改變目前的外貿增長方式。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