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曉曉
此前盛傳 “新加坡特許技術長楊士寧將入主中芯國際(0981.HK),替代張汝京”的人事案,在當事人出面澄清后真相大白。近日,中芯國際高層向本報回應,與華虹NEC的并購案仍舊在深度接觸中,“可行性是有的,具體要看談判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但據消息人士透露,現階段的中芯國際不太可能忽視幾座工廠的運營,而將大筆資金轉而他投,并購“很可能采取資源重新調配,以股權替換的方式互相持股”。
而在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咨詢師李珂看來,華虹NEC“若與中芯國際實現并購,雙方可達成優勢互補,也能間接使華虹達成海外上市的目的。”
并購進行時
中芯國際(SMIC)作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代工巨頭,近期傳出有意收購華虹NEC的股權,據中芯內部人士表示,一旦并購成功,中芯國際的產能將提高40%,而華虹NEC同時也能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
該負責人否認選擇華虹NEC是想借其官方背景,以擴大國內市場占有率的說法,他表示,中芯國際已占中國市場國內代工領域份額的40%,就目前情況,降低成本、提高產能才是當務之急。
先前有人擔心,收購華虹NEC,中芯國際至少需耗資12億美元,而中芯國際的帳面價值不過30億美元,凈負債為7億美元,因此,很可能會因收購造成財務困難,進一步削弱利潤率。
目前,并購的細節還在雙方的接觸商榷中,但消息人士透露,現階段的中芯國際不太可能忽視幾座工廠的運營,而將大筆資金轉而他投,“為了兩家公司在今后都能良好運營,很可能采取資源重新調配,以股權替換的方式互相持股”。
此消息得到大多分析師的認同,中芯國際外聯部則表示,“凡是對投資人和股東有益的一切方法方案,中芯國際都會去研究和考慮,可行性還會進一步考察。”
華虹NEC是由上海華虹集團、日本NEC、NEC(中國)共同投資組成,所占全球市場份額為中芯國際的1/5。自2005年起,一直希望在香港上市,未能成功,IPO過程非常復雜且香港的財務制度非常嚴格,因此華虹NEC的一些董事目前更傾向合并的動作。“若與中芯國際實現并購,雙方可達成優勢互補,也能間接使華虹達成海外上市的目的。”
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咨詢師李珂分析,華虹NEC還可通過中芯獲得國際銷售管道和國際化運作經驗,而自身相關的國企背景、爭取官方訂單的優勢能力也不容小覷。
尋求資本合作
今年以來,中芯國際的資本合作消息持續不斷。據悉,今年年初,中芯曾企圖引入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但因董事會意見不一而暫時作罷;3月份曾傳出欲委托摩根士坦利和德意志銀行負責出售20%股份;7月也有消息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有意以現金收購中芯國際部分股權,但此后均無下文。
對此,中芯國際香港董事會秘書陳慧蕊的解釋是,公司確實已成立一個專門董事委員會,具體操作引資事宜,但因潛在合作伙伴有多個,需要一個選擇過程,不會很快作出決定。
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張汝京也表示,“考慮的因素和存在的可能性很多,但需要研究哪個投資者對我們最有利。”據了解,負責股權出售問題的委員會仍在繼續尋找其他的出價,而中芯國際估值較低,加上全球對大中華地區科技公司的日益關注,則是一些基金公司的興趣所在。
不過中芯高層強調,“戰略引資并非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我們本身也并未遭遇產能危機。”
私募基金人士分析,從私募基金長期關注中芯國際的現象來看,企業的“現金流成長指數”是重要的評定因素,即企業要具備3至7年中長期發展的潛力,因此,中芯目前應不背負資金壓力。
立足國內市場
全球芯片代工的龍頭老大臺積電與中芯國際的恩怨由來已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臺積電的價格策略較往年更具彈性,而中芯國際則更加速與中國政府的合作。
“任何企業都必須融入當地,我們也希望和政府充分溝通,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中芯國際外聯部負責人說。
近年來,音視頻產品及家電產品銷售的增長,使中國對芯片的需求迅速上升。統計資料指出,去年中國芯片需求量高達623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1/5,國內自給率卻僅有5%,仍有95%依賴進口。由此可見,“中國制芯片”未來仍有相當廣闊的成長空間。
張汝京對中芯及中國大陸半導體工業未來的發展相當樂觀。“高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是市場、資金、技術、政策和人才。而國內市場大,人才豐富,并且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所以中芯國際才會有如此快速的成長。”
數據顯示,近階段,中芯國際在銷售總額及工藝技術方面都有明顯進步,2007年上半年銷售總額達7.63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增長了7.1%,是全球四大芯片代工企業中唯一的逆勢成長者。臺積電雖穩坐龍頭,但市占率卻較去年下半年減少了3.8%。
權威調研機構Gartner評選的“2007年上半年全球10大芯片代工廠”的排名顯示,臺積電的全球市場份額為42.3%;臺聯電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14.6%;中芯國際列第三,份額為7.6%,比第四名特許半導體高出0.6%。
雖然與前兩名仍有差距,但近年中芯國際在提升工藝技術、開拓市場業務、增加客戶數目,以及增加12寸產能等方面確有驚喜表現,而與中國本土市場的深入融合也為其做了有效鋪陳。
中芯國際目前在中國市場已形成華北、華中、西南三足鼎立態勢,在上海建有3座8英寸芯片廠,北京2座12英寸廠,天津1座8英寸廠,并在成都和武漢分別經營管理1座8英寸廠和1座12英寸廠。
8月下旬,針對中國移動電視市場,中芯國際與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工具領導廠商 Synopsys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出基于0.13微米及90納米工藝的低功耗設計解決方案,將共同推出國內移動電視集成電路設計所需的完整IP庫。之后,又與德國DRAM大廠奇夢達(Qimonda)簽署協議,運用奇夢達將移轉的先進的80納米制程溝槽式技術,為其制造各種專屬DRAM存儲器。
早年,張汝京因不滿臺灣當局指控其投資大陸違法并頻遭罰款,主動脫離了“臺灣身份”,并加大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之后,競爭對手臺積電雖也看到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性,但已被中芯國際搶占先機。
“中國的市場還很大,還有95%的缺口,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客戶。”中芯國際外聯部負責人表示,并不擔心臺積電加大對中國市場的力度。
而對于中芯國際所取得的成績,作為業內龍頭老大的臺積電未予置評。臺積電媒體發言人曾晉皓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只強調,希望能在公平、合法的市場環境下各盡其力,在尊重、不侵犯同業智慧財產的同時,也得到相同的尊重。
臺積電與中芯的知識產權糾紛余囂在耳,又傳來楊士寧將接任中芯國際總裁的傳聞。對此,楊士寧已在本月對媒體做出了鄭重澄清。
來源:經濟觀察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