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性看待A股市場高估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07:45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王其 進入8月份以來,深滬股市在大盤藍籌股的帶動下,一路高奏凱歌,其中上證指數一舉創出5412.32點的歷史新高。隨著股指的連續走高,市場整體的估值水平也在顯著提升,使得市場的風險有所加大。對此,投資者應有清醒的認識。 從長期來看,上市公司的股價水平總是圍繞其內在價值上下波動的,在眾多衡量股價高低及風險水平的指標中,市盈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跡象顯示,目前兩市平均靜態市盈率已經接近歷史最高點,而動態市盈率也達到了一個相對高位。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A股市場整體動態市盈率(以2007年預測業績計算)水平達到44.56倍,較7月31日38.09倍的水平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中小企業板塊的整體市盈率達到60.84倍,大大高于市場的整體水平。如果按照2006年年報業績計算,兩市平均市盈率則超過60倍,這已接近2001年6月的水平。與此同時,同為亞洲新興資本市場的香港地區平均市盈率僅為15倍,韓國僅為10倍,新加坡為13倍,印度為25倍。 當然,近期股市的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上市公司中期業績的大幅增長。于是,不少投資者認為,只要上市公司繼續保持高增長,目前看來偏高的市盈率,未來將迅速降至合理甚至偏低的水平。 對此,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上市公司業績高增長的基礎是否扎實;其次,如此的高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深交所發布的2007年半年報總結中,就明確指出了高增長中存在的隱憂。這主要表現在,深市主板公司共實現利潤總額678.97億元,其中,投資收益104.10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損益9.14億元和營業外收益42.49億元,對利潤總額貢獻的比例分別為15.33%、1.35%和6.26%。與2006年上半年相比,公司主營業務對其利潤總額的貢獻率下降了27.32%,而投資收益則大幅上升,對利潤的貢獻率上升幅度高達50.19%,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增長了50%。 從每股利潤分拆后各項指標的情況來看也不樂觀,每股主營業務利潤和每股營業利潤分別增長25.62%和70.39%,增長幅度低于每股收益,而來自非主業的每股投資收益增幅卻高達159%,每股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長158.66%,說明200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大幅提升與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長密切相關,上市公司盈利高增長的持續性值得懷疑。 對于上市公司業績高增長的持續性,中金公司研究報告也明確指出,實際上,上市公司中期業績增長較一季度97%的超常增速已有明顯放緩,隨著下半年盈利低基數效應的喪失、美國經濟受次級債危機影響可能出現放緩,國內宏觀調控作用逐步顯現等因素,下半年業績增速有望進一步趨于平穩,預計今明年凈利潤增長分別為40%—45%和25%—30%,未來業績出現驚喜可能性不大。 與今年“5.30”之前股指持續攀升不同的是,近期大盤的走高主要依靠藍籌股的上揚,其中,不少藍籌股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實現了股價翻番。為此,不少投資者認為,這些藍籌公司大多是行業內的“領頭羊”,業績優良,抗風險能力強,持有這樣的公司不僅讓人放心,而且從長期來看,也能獲得不錯的收益。但是,上述觀點應建立在以合理的股價買入,并長期持有的基礎上。如果在一個嚴重超過其內在價值的價位上買入,不僅無法獲得預期中的高收益,而且還有遭受較大虧損的可能。 從歷史上看,這種“藍籌泡沫”就曾不止一次地上演。上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股市概念股投機行情的破滅,華爾街開始回歸對有著穩定業績歷史的績優股票的投資,形成了一輪以50只最大績優公司為投資焦點的所謂“漂亮50”行情。當時的基金經理們認為藍籌股絕對不會像60年代那些投機股票那樣崩潰。投資這樣的股票是再謹慎不過的事了,他們唯一做的事就是去打高爾夫球,等待這些公司股票的長期回報。 于是,一股新的炒作藍籌股的風潮開始了。退休基金、保險公司、信托基金都開始買入“一次決策”的藍籌股,令這些公司的股價上升到難以置信的程度。但隨后到來的石油危機使得這些公司的股價一樣不可避免地崩潰,并使得華爾街經歷了10年的熊市。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股市總是在不斷重演過去的故事。站在5000點的上方,投資者有理由憧憬更高的高度,因為中國經濟高增長、人民幣升值、流動性過剩等支撐股市走強的因素并未發生根本改變,但也應該時刻牢記風險意識,只有如此,A股大牛市才能走得更穩健、更持久。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