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遏制財富馬太效應短板是上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02:59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倪小林 股市大漲幾月不下,宏觀政策效用被趙曉博士認為是“喜劇效果”,這里的原因背景錯綜復雜,是居民的錢多了還是錢少了,從輿論來看普遍認為是人們的錢多了。不過,多在哪里是需要冷靜分析的。 正在股市不斷上漲之際,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京華卻對于人們財富狀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國一定程度存在“馬太效應”,窮人愈窮,富人愈富。審計長的感慨雖然是由職業角度對于那些獲不義之財者的生存狀況與大眾生活的比較而起,但是他所言之事的確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人們財富擁有狀況的注釋。這次股市出現爆發性的行情,筆者認為部分也是因為財富的馬太效應刺激了人們的神經,很多居民都在想如果追不上這波行情,今后將會失去更多。可是誰又知道,這樣的聚斂財富依然有很強的馬太效應。 其實,財富的馬太效應是社會進步必然要出現的現象。在30年前中國居民的人均儲蓄只有200多元,那時很難產生所謂的財富馬太效應,因為人們普遍過的是計劃糧油,二兩花生半斤豬肉的日子。經過改革開放,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國居民手里的錢也開始增加。可畢竟我國財富積累的時間不長,要達到人人都富裕的程度也不現實,財富的差距在這些年的改革開放中的確出現不斷拉大的狀況。 依筆者所見目前財富呈現出的馬太效應有幾種情況:一是像李審計長所擔憂的那種情況,以權謀私靠侵吞公有財產來增加個人財富;一是在改革開放中敢于充當吃螃蟹的人,靠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勤勞致富;還有一種就是我們在社會財富分派和積累問題上因政策有失偏頗,分配杠桿過度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對于普通職工收入相對增長放緩的事實,以及農民收入長期放緩等問題關注不夠。這一點不少經濟界人士在很多場合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宋國青認為:這些年不是居民越來越多將收入用于儲蓄,而是收入的增長率太低。樊綱還對于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組數據:近幾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的比重中不斷下降了,政府支出則在提高,從10%提高到24%,企業未分配利潤在增加,從13%上升到18%。 由此可見,出現財富的馬太效應最主要問題,決不是“長板”太長,而是政策調控有了偏差。筆者記得林毅夫教授談到我國收入差距的問題時,曾經選擇了一個很好的表述角度:我國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窮人太窮。筆者閱讀到高小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的訪談資料,貝克爾認為中國過去的問題主要是收入分配拉不開檔次!也就是說當我們采取措施將收入分配拉開檔次之后的多年里,政策的價值取向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我們也沒有在政策上切實進行長短板和諧增長的調整。 根據以上專家觀點和分析,筆者認為要遏制財富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我們必須采取辦法解決窮人太窮的問題,也就是根據經濟學上著名的木桶原理,優選解決方案———加長短板,即盡快增加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和福利。只有這樣我們面臨的經濟結構失衡、居民消費不旺等等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雖然我們可以將股市暴漲看作是財富效應惠及大眾,實際上美國華爾街曾經對于人們財富來源和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查表明,從股市獲利與工資增長轉為消費的比較研究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大有優勢,因為前者的風險太大,比較工資收入增加轉為消費缺乏穩定性。 最近,國資委發出通知對于國有企業職工工資收入進行調查,有評論認為國資委此次調查的背景含義值得關注,人們可以將它看成是國家即將對收入短板問題施以解決措施的信號。當然,今年對于農民問題的關注,高層已經啟動的政策更是解決短板問題的上策。我們在前三十年一直重點關注錢從哪里來,千方百計增加全社會的財富,那么今后我們的難點一定是如何解決和諧分配社會財富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遏制財富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