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遠望波茨坦“磨坊” 近看杭州一“角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03:21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與“波茨坦日”和舉世聞名的《波茨坦協定》緊緊連在一起,德國小城波茨坦對中國人并不陌生。毛澤東的導師、岳父楊昌濟老先生,曾在其《靜觀室札記》中記述過十九世紀初發生在波茨坦的一個“經典故事”: “德國前皇威廉第一在位時,離宮之前有磨坊,欲登高遠覽一切景象,為所障礙。德皇厭之,傳語磨坊主人曰:‘此房價值幾何,汝自言之,可售之于我’,孰意磨坊主人殊強項,應之曰:‘我之房基,無價值可言’,德皇聞之赫然怒,令人將磨坊毀去。磨坊主人袖手任其拆毀,從容曰:‘為帝王者或可為此事,然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訴之法庭!司古c德皇構訟。法庭依法判決德皇重將磨坊建筑,并賠償其損失。德皇為法律屈,為人民屈,竟如法庭所判。事后且與人曰:‘吾國法官正直如此,我之大錯,彼竟有膽識毅然判決之,此吾國至可喜之事也! 應當說,威廉一世起初還是相當“文明”的———他并沒有以服從“國家建設”需要的名義強令磨坊主無條件搬走。他在這里的“公平交易”,符合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只是在磨坊主堅決不賣時,威廉一世才強行拔掉這根“釘子”。不料法院卻受理了磨坊主的起訴并判德皇敗訴。德皇不僅接受了這個判決,還認錯說這是國家的喜事!@在善良的中國人看來,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 楊昌濟老先生講述的這個故事并未講完。 數年后,威廉一世去世了,威廉二世登基;老磨坊主也去世了,小磨坊主繼承了磨坊。后來,小磨坊主手頭拮據急需用錢,于是給威廉二世寫了一封信,委婉地陳述了那段往事,表明現在急需用錢想把磨坊賣給威廉二世。威廉二世讀后十分感慨,回信道: 親愛的鄰居: 我怎么忍心讓你丟掉這份產業?你應當竭力保住這份產業,并傳之子孫,使其世世代代在你家主權之下。這件事與我們國家關系極大,這座磨坊應當長期保留下來,以作為我們國家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紀念。你現在很困難,我十分同情,今贈給你3000馬克,以解燃眉之急。 你親愛的鄰居威廉 小磨坊主收到威廉二世的信以后,打消了出售磨坊的念頭,并且叮囑兒女們要珍惜這份祖傳遺產。這座象征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古老磨坊,至今仍矗立在柏林西南40多公里的波茨坦市郊無憂宮(Sanssouci)之旁。 中德兩國的傳統背景和現實條件大異,德皇與磨坊主的“經典故事”對當今中國或許不足為訓(據武漢大學法學院張里安教授訂正:此故事始見于1813年Johann Peter Hebel的故事集,主人公并非威廉,而是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波茨坦確有一座“歷史磨坊”,1787年拆除,后弗里德里希二世下令重建。但不論原作還是后人改寫,都沒有派兵強拆又被法院判賠一節);但此后發生在中國天堂之地的一個關于“角落”的故事,就不盡如此了。 為著弘揚儒商,胡雪巖的故事從小說到電視連續劇很熱鬧了一陣。我沒讀過高陽的大作,也不欣賞胡雪巖。但甲申金秋,卻有了個機會在浙江大學朋友的陪同下游訪“胡雪巖故居”。院落方方正正的界墻西北,有一塊數十平方米的小角落被隔了出去,很讓人疑惑。浙大的朋友見狀便娓娓道來: 當年,有皇帝御賜“黃馬褂”(據說是半件)的胡雪巖在杭州選址造屋,在元寶街購置宅基時遇到一個剃頭師傅,死活不肯出讓他那開著剃頭店的兩間矮平房,胡雪巖愿出高價,他便提出“墻有多高,銀洋鈿也要疊多高”,端的“剃頭挑子一頭熱”!疤靸r”最終轟退了胡雪巖。于是,中國官商第一豪宅的胡宅就因缺那么一個角落而不成“方正”。 依國人慣性思維,他胡雪巖要“做掉”個剃頭師傅還不易如反掌?雖然當時胡雪巖究竟怎么盤算的既不可考也不重要———畢竟,這個角落留了下來。筆者想問的是,倘說德國波茨坦的磨坊是法律公正的象征,那中國杭州的這個角落又象征了什么呢?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1)雙方自愿,是交易的前提。胡雪巖與剃頭師傅討價還價不能達成一致,意味著原來的資源配置依然有效,因而無須改變。剃頭師傅很幸運地沒有成為被拔掉的“釘子戶”。人與人之間有自主、平等,才能共處。 。2)市場社會以法治為基礎。保護財產權益歷來是所有國家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岸ǚ种範帯薄抑挥写_保個人財產的“名份”(或曰物權、產權、所有權),才能維系社會的正常和有效運轉。 (3)恃強凌弱為“道德市場”所不恥。胡雪巖創辦的胡慶余堂與同仁堂齊名,至今還高懸一塊“戒欺”匾牌。誠信,市場社會的道德元氣,是尊重個人權益的人格體現。 …… 一位德國友人曾對我說:你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是社會市場經濟,你們只多了一個“主義”,除此之外,其他都差不多。每憶此言,心中都不無遺憾,多了一個“主義”卻少了一個“象征”。這,或許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歷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