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加強監管但不干預股市運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6日 13:49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張立偉 中國上證A股指數越過4000點后,機構大肆唱空,監管頻頻,市場仍不為所動,續創新高。暫且不去判斷股市是否有泡沫,大盤從3000點幾乎馬不停蹄的沖破4000點,至少應該進行技術性調整,但市場少有人做空,甚至股民中間開始流行《死了都不賣》的宣言性歌曲,惜售情結嚴重的市場也就難以做出調整。 證監會的資料顯示,真正活躍的賬戶只有3000多萬,與“全民炒股”相差甚遠。是不是股民過于瘋狂投機呢?不盡然。在目前的制度下,面對當下受損以及未來風險,中國卻有越來越多的居民購買并持有股票,實際上是不甘做“魚肉”,與相關政策以及傳統股市秩序博弈。 所謂與相關政策博弈,就是購買股票以對抗通脹。2003年來,人民幣匯率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國內也由于順差過多帶來流動性過剩以及投資過熱,如選擇人民幣大幅升值會造成通縮局面。自2005年起,政府開始要素價格改革,通過循序漸進提高被低估的要素價格,可提高中國出口商品成本,即以內部通脹對沖外部升值壓力,以要素價格改革替代匯率改革,這場可能持續到今年秋天的改革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通脹。由于今年夏糧收購托底價格將高于去年,農產品價格維持走高趨勢,再次提高水、電、氣等公共品價格的計劃也將付諸實施,因此,中國通脹不可避免。 中國流動性過剩和產能過剩并存,使被控制的利率不可能大幅抑制通脹(也不可能抑制人為通脹),以免造成投資以及企業利潤的大幅下滑,名義利率只能被動確認被低估的CPI,通常認為,中國實際利率為負。對百姓而言,通脹意味著已有儲蓄因購買力下降而貶值,為保值或增值,只有購買房產或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年初散戶大量涌入股市既與掙錢效應有關,也與糧價帶來的通脹開始顯化有關。 當前,股市難以調整也反映了市場內部的利益博弈。當前,一般是正規機構和私募資金“坐莊”主導行情。此輪牛市之初,參與者不明就里,后市更出人意料,達2000點后,私募資金開始撤離以避風險,機構主導的大藍籌行情將指數拉至3000點,踏空的私募資金此時介入高市盈率的、虧損的、ST的所謂“垃圾股”,同時,正規機構陸續減倉,而私募資金以及散戶開始爆炒“垃圾股”以及其他股票,大藍籌則持續調整。因此,4000點時踏空千點的QFII以及國內券商分析師一起唱空股市被輿論認為是“陰謀”,配合監管部門的擔憂來打壓市場搶籌,恢復他們呼風喚雨的“老秩序”。因此散戶肯定不愿將手中的籌碼放空,自牛市以來,空頭大都損失慘重,散戶有前車之鑒。 有專家認為,中國股市出現結構性泡沫,大盤藍籌股市盈率較為合理,而垃圾股泡沫嚴重。指責股民狂炒釀成垃圾股泡沫實屬避重就輕,因為“垃圾股”泡沫的導火索是相關政策:多數ST公司被地方國資或證管辦部門積極營救,實施資產注入、重組、借殼等資本運作,而非國資控股ST公司則伙同私募資金,搞同樣運作,并公開重組的意向,較低的股價和重組后可能的數倍收益都給投資者強烈投機預期,市場焉能不炒? 此外,一系列的制度性因素也刺激了轉型中的中國股市,比如通脹和人民幣升值引起的資產重估就需要一個混沌的市場來確認,難以避免泡沫;央企整體上市和重組兼并、2008年稅改等政策預期也被透支,新會計準則可能被利用于業績的虛構,新股發行價格過高等,都為股市推波助瀾。如果中國股市存在泡沫,主要是制度刺激,誘惑居民狂炒。隨著證券開戶數越來越多,政府應加大資產供給,加快藍籌上市步伐,同時,監管部門應該嚴肅監管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以及內幕交易,并防止金融借貸流入股市,即加強監管但不干預股市運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