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將達3000億美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02:16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根據數據預測,2015年全球對于一次能源需求的增長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將來自中國!笨的芗瘓F亞太區總裁馬修認為,未來的十幾年,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增長,將能夠彌補由于傳統能源產量下降而造成的能源供應短缺現象。事實上,歐洲可再生能源委員會和綠色和平組織近日發布關于預計到2050年全球一半的能源需求將通過可再生能源來滿足的報告也證實了馬修的上述觀點。 基于2006年中國及德國共同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最多的兩大國家,德國康能集團昨日表示,將通過新設立的上海分公司更好地滿足中國及亞洲地區源源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 目前,亞洲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年增長率已超過30%,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而中國市場則在其中占據很重要的一部分。按照中國政府的構想,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替代傳統發電模式的重要方案,計劃在2020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總發電量的15%,并在2040年之前提高到30%。與此同時,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將達3000億美元的規模。 而據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日前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已呈現出成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市場的態勢,特別是太陽能熱水器運行保有量2006年已達9000萬平方米,占到世界太陽能熱水器應用面積的60%左右。為實現能源局近期公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國至少需要1790億美元的投資。 此外,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約有8%的家庭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市場自1998年以來年均增長率維持在27%;而國家發改委對于風能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裝機發電容量達到30GW,并在2030年達到100GW。 與此相呼應,歐洲太陽能光熱技術中心與歐洲太陽能光熱產業聯合會最近出臺的報告稱,2006年,歐洲光熱市場以大于35%的比率迅猛增長,產量達到1900兆瓦熱。法國、英國和德國是增長速度最快的3個國家,以40%-70%的比率快速擴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在過去幾年中,法國光熱產業一直以50%-100%的速度增長,計劃到2010年,年產量從現在的150兆瓦熱增加到700兆瓦熱。 與此同時,德國聯邦可再生能源協會前不久也宣布,2006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715億千瓦時,占全國電力消費量的11.6%,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1個百分點,占德國能源消費量的比例由6.8%上升到7.7%。由此,德國將提前完成歐盟制訂的至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電力消費12.5%和燃料消費5.75%的指標。 據悉,2006年是德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史上創紀錄的年份,風能、水力、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質能對能源供應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其中生物能增幅高達40%,占燃料消費的5.4%?稍偕茉凑脊峥偭6.2%,增加了0.3個百分點。但盡管如此,全球可再生光熱產業的發展之路依然很漫長。據專家預測,僅歐洲50%以上的熱水需求仍然要靠太陽能光熱技術來滿足。 太陽能巨頭德國康能大力拓展中國市場 □本報記者 姚音 全球銷量最大的太陽能企業德國康能集團(ISIN DE 00060 400250),昨日在上海分公司的揭幕儀式上公布了集團最新戰略。要求主營業務到2008年實現50%的營業額來自歐洲以外市場,50%業務完成向非光伏發電市場(即非太陽能業務)的轉型。鑒于這一目標,康能集團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對中國、印度、韓國、澳大利亞以及東盟各國等亞太關鍵市場的投資力量,以不斷滿足市場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該集團還是風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國際領先供應商。 “目前,康能集團27%的業務來自非光伏發電市場,42%的營業額來自歐洲以外市場,預計2006財年集團的收入將達到12.5億歐元,因此我們對完成新的戰略目標充滿信心。”據康能集團亞太區總裁馬修介紹,康能目前已在可再生能源七大領域的六大市場贏得領先優勢,并在25個國家建有運營分支機構。 此次在上海新成立的尚達能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是作為康能集團的三大品牌之一,主要功能是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工程技術和工程安裝的“交鑰匙”解決方案。據公司人員介紹,目前世界上每十套太陽能系統中就有一套由康能的工程師負責規劃并安裝。 “中國政府正在加強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與份額。為此,今后的大型建筑項目很可能都將采用光伏發電技術。”康能亞太區常務董事Vedat Guergeli認為,對于在建筑/光伏一體化技術(BVIP)擁有核心優勢的康能集團而言,未來的主營業務除了建設大型太陽能發電項目以外,將逐步擴大太陽能在民用及商用樓宇及離網項目上的綜合運用。 1996年尚達能還是一家僅有一名員工的小企業,2006年該公司已經發展為總收入達3.43億歐元的歐洲可再生能源業務領域的領軍企業。目前,尚達能公司正在為韓國SinAn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