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能源安全協作 保障亞洲經濟增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9日 04:41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能源安全策略緩解供需失衡 中國 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同時又是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凈進口國。中國還生產大量石油,石油探明儲量巨大。天然氣僅占中國能源消費量的3%。煤炭依然是中國使用量最大的燃料,占主要能源消費量的69%。中國煤炭的估計可采儲量為1,262億噸,中國可能依然是煤炭消費大國。雖然中國石油和煤炭儲量巨大,國內石油產量很高,但是中國將可能繼續尋找上游資產,以保持較高的GDP增長。 中國的能源安全策略包含許多部分。第一部分是鼓勵國有石油公司尋求跨境合并和收購(M&A),對海外石油和天然氣資產進行產權投資,和開發戰略石油儲備。政府的戰略支持了在哈薩克斯坦(2005年)和尼日利亞(2006年)購買資產,建設哈薩克斯坦至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購買俄國石油生產公司的股權。第二部分是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此外,有關建立中國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作為亞洲石油定價中心的呼聲日益高漲,以便實現更好的價格透明度和使交易商降低交易風險。中國可運用國際經驗與全球其它地方合作建立商業貿易組織。 在獲取石油資產的努力過程中,中國已成功證明雙贏合作比簡單購買效果更好。加拿大方面,盡管磋商仍在繼續,當地管理當局對中國投資一直很淡漠,直至中國表明準備充分參與加拿大的煉油業,而不僅是從其出口原油,情形才有所改變。此外,在全球范圍物色資源的過程中,在那些由當地政府與能源公司建立協作關系的國家中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在安哥拉,中國已提供20億美元貸款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在蒙古和越南,中國能源公司獲得政府批準建造發電廠,以換取開發石油和煤炭的機會。簡言之,中國國有石油公司預計將繼續改變其海外策略,采取更多合作的投資和收購方式,而不是通過對立的競購和大量購買石油的方式。 中國已宣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以提高生物燃料、風力和太陽能的生產和使用。根據《2006年版世界能源展望》,中國設定了到2020年可再生資源使用率達到15%的目標。生產激勵計劃中囊括2億美元的研發預算、貸款協助和免稅等各種直接資助。與其它具節能效果的方法相比,發展生物燃料是降低石油消費的最直接方法。截至2006年8月末,中國已批準4家配備整套設備的公司生產生物燃料乙醇,總計擁有每日38,100桶的生產能力,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生產國。同時,2006年,中國的風力發電容量較上年增長近77%,整體裝機容量列世界第七。 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不僅涉及設施規劃和建設,還涉及創建若干新機構以及新規則和法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在2003年進行四個儲備地點位置的規劃時,設立了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NORO)。同時,NORO目前正著手創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NORC)以管理儲備。中國已積極貫徹能源政策,其中包含節能要素;大多數具體倡議源自先前中期和長期能源保護計劃,包括:升級各類燃煤工業設備;宣傳熱電聯產區域供熱意識;利用廢熱和廢壓;節約石油,使用替代品(生物燃料、煤炭液體燃料);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印度 印度保障能源供應的需要極其迫切。石油進口約占消費量的70%,而且這個數字預計到2020年將增長到90%。 能源安全仍然是印度公共政策爭議的焦點,在最近聲明中體現得極為明顯。政府已表示希望在2020年前實現“能源安全”,到2030年實現“能源獨立”。要實現這些目標,將可能需要最大限度減少礦物燃料進口,同時取得額外資產;最大限度發掘水力發電和核能潛力;最重要是將可再生能源技術發電比重由2005年的5%提高至25%。 印度政府最近重申致力于創建戰略油庫。為加速建設儲存設施,印度戰略石油儲備有限公司(ISPRL)被設為石油工業委員會(Oil Industry Board)的子公司。印度積極勘探和生產自身的碳氫化合物潛力,以應對能源安全問題。政府已指示能源公司尋求額外的石油和天然氣資產。第6輪新勘探許可政策于2006年推出,劃出近25個塊區,并批出18個塊區。此外,新發現21處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其中一半由私營公司或合資公司發現。同時,印度公司繼續拓展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氣上游部門,并在七個國家取得23個塊區和相關參與權益。 日本 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的日本可能已成為積極推進能源安全的典范之一。日本的戰略以技術和節能為中心,其經驗不僅適用于發達國家,也適用于發展中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日本已制定能源政策提高能源安全。在隨后的30年里,日本已將主要能源供應的能源密度(主要能源供應/GDP)和石油依賴降低約30%。日本石油儲備可保障約170天的消費。但石油依然依賴進口,特別是對中東的依賴依然很高,而且未有改變。能源安全依然非常重要。面對最近主要因消費者大幅增加引起的石油價格攀升,日本不得不調整策略:經濟產業省于2006年5月推出新的國家能源戰略。 新國家能源戰略設定如下五個目標,以確立能源安全措施: 1. 能源節約目標。過去30年,政府和私營公司合作推動能源節約,并提高約30%能源效率。這也是世界最佳效率之一。到2030年,效率將進一步提高30%。 2.減少石油依賴目標。 過去30年,日本石油依賴在石油占整個主要能源供應比率方面,由80%下降至50%。到2030年,該比率將降低至不足40%。 3.運輸部門減少石油依賴目標。目前,運輸部門對石油的依賴幾近100%。到2030年,此百分比將降至80%。 4.核能發電目標。核能是日本主要基本能源,約占全部電力生產三分之一。核能供應穩定,并由于運作時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被視為清潔能源。在2030年或以后,核能占全部電力生產的比率將保持在30%至40%的水平。 5.海外自然資源開發目標。日本開發的石油占全部石油進口的比率已從8%逐漸上升至15%。到2030年,該比率將增長至約40%。 此外,日本政府大力資助能源技術,以實現加速改善技術表現和推動大規模應用的雙重目標。優先發展技術之一是太陽能。過去幾年,政府已撥出數十億美元支持太陽能研究,在日本建立起工業化國家中最大的太陽能裝機容量———近二十億千瓦(GWp)。部分由于住宅電價持續走高,日本計劃使太陽能至少占到住宅電力供應的50%,擁有至少100GWp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另一項能源優先技術是燃料電池,政府每年投入超過3億元,支持在車輛、家庭和電子設備中應用燃料電池。 日本采用的技術不僅影響自身經濟,還影響遭遇運輸燃料問題的其它工業化國家的經濟。汽油電力混合車輛技術已走出國內市場,日本混合車輛在美國市場中占據支配性市場份額,就是證明。許多政治和工業領袖對當前能源挑戰的技術解決方案表現出興趣,而日本已采納非常積極的方式,可能對全球能源前景帶來顯著影響。 南韓 韓國的情況與日本類似;國內石油儲備很少或沒有,大多數天然氣需求依賴進口液化天燃氣,煤炭進口飆升以滿足巨大的需求。 然而,韓國的情況雖然顯得不穩定,但政府已成功使能源供應改變依賴石油的局面。政府通過努力逐漸減少礦物燃料能源消耗,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政府已保證在未來七年內,將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在2004年基礎上提高21%。為達到2013年將可再生電力生產擴展344兆瓦的目標,政府已提供資金和財務激勵措施,鼓勵對九個國有化公用設施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項目進行投資。 全球能源安全協作之合作典范 保障碳氫化合物 在全球保障碳氫化合物的競賽中,合作或合資企業安排已成為首選協作方式。能源進口大國如中國和印度,過去經常開展國際競爭,如今開始日益頻繁地合作取得非洲和拉丁美洲資產。最近,兩國合作,以8億美元購買一家拉丁美洲石油生產商50%股權。另一種方式是協作運輸碳氫化合物。2005年,超過70%的中國石油進口,是通過馬六甲海峽和穿越中國西北多個鄰國的管道運輸的。中國政府正在倡導“能源外交”,通過對當地進行投資和與其簽立合資協議,鞏固與這些鄰國的關系。 駕馭石油價格的地區聯盟 2005年,中國、印度、日本和南韓約消費全球石油供應的20%。但數十年來,這些國家不得不支付“亞洲溢價”,各個國家僅能在國際能源事務上發揮相對有限的作用。 建立一個類似但對應于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聯盟———OPIC(石油進口國組織),會使得亞洲主要進口國家共同獲得與石油生產國家磋商的能力。2006年10月和12月,北京五國圓桌會議提出這項倡議。雖然存在政治和歷史鴻溝有待跨越,經濟競爭業依然存在,但人們認為對進口的高度依賴和強烈的石油價格壓力會促使這些國家至少偶爾開展合作,使它們從石油定價、海外投資以及銷售和購買協議制定中獲益。 地區機構 亞洲合作對話論壇(ACD)于2002年6月在泰國差安成立,18個亞洲國家外長首次集聚一堂。ACD是一個洲際論壇,是亞洲首個此種論壇。更特別的是,ACD不模仿其它機構、不建立針對其它地方的機構,而是旨在通過吸收每個亞洲國家和建立亞洲共同體,建立亞洲內部正在逐漸失去的聯系。其主要原則是通過最大限度增加多樣性和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來鞏固亞洲實力和增強亞洲競爭力。 此團體最近一次會議于2006年舉行,對能源部門合作開展了廣泛討論。部長們贊同建立ACD能源論壇,并支持起草ACD能源行動計劃。部長們重申需要將亞洲的巨額儲蓄包括能源貿易收入用于建設性的用途,并對ACD國家作出投資。與此相似,南亞地區能源倡議(SARI - 能源)旨在聯合地區參與者,共同應對公用設施管理、法規改革和傳輸領域的關鍵問題。 國際戰略儲備協調 由于能源安全問題繼續波及整個地區,一些亞洲國家正在制定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SPR。這些國家可能認識到與行業機構如國際能源機構(IEA)合作的益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幫助協調降低世界其它許多用油大國的應急石油庫存。據報道國際能源機構IEA正與中國磋商,以增加中國石油儲備計劃的透明度。迄今為止,中國自身的戰略石油儲備發展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看似采取了許多分析家認為的、引發了全球能源市場更大不穩定和價格波動的非透明方法。可能另一種協作和協調方法將促使建立整個地區的戰略石油儲備。 應對運輸燃料和替代燃料 亞太地區旨在通過擴大替代燃料特別是生物燃料的使用,來縮小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范圍。 運輸燃料需求巨大。預計到2025年,亞洲汽車市場車輛總數可能達到10億輛。如此巨大的市場,可能對所消費的運輸燃料量產生嚴重影響。亞洲作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可能會率先開展更注重能源效率,或增加生物燃料和氫等替代燃料使用的車輛。在最近閉幕的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峰會上,各國領袖同意就汽車使用的生物燃料采納共同標準,并推動生物燃料和相關車輛更自由地交易。此外,兩個亞洲國家將合作開發價值55億美元的生物燃料項目。最近大幅擴展國內汽車制造能力的中國和印度,可能在設計和生產具能源效率的汽車方面超越其它國家。 該地區一些立法機關已起草可再生能源法案,要求將生物乙醇作為運輸燃料組合組成部分使用。該法案要求在2年內最少使用5%的生物乙醇,并在4年內將該比率提高至10%。政府與企業協作可能是創造提高能源消費效率機會的最佳組合———借此拓展現有傳統礦物燃料的使用期限。 稅收和補貼 政府政策可以充當實現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日本已向發達國家證明,能源效率目標可通過政府、行業和消費者合作實現。例如,日本人口和經濟均約為美國的40%,但2004年,日本消費的能源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消費的能源等于每人2.8噸石油,美國為每人5.4噸。日本政府長期在能源保護方面發揮中心作用,通過對石油和電力征稅,將消費者成本提至遠高于全球價格,迫使家庭和企業節約能源。 雖然亞洲燃料補貼的政治命令性質依然備受爭議,但是政府補貼保護了消費者免受一般導致使用量增長的市場實際消費量影響。大量的運輸燃料補貼扭曲了市場的事實,以至于它可能鼓勵消費者使用更多的、不必要的供給。取消燃料補貼應由政府官員一同分析和討論。 替代燃料和可再生能源開發 亞太地區的替代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不可忽視。到2015年,9個亞太國家風力發電容量將增長近6,000兆瓦,而該地區8個國家已計劃新建近40座核反應堆,潛在容量近41,000兆瓦。 為帶來眾多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僅立法還遠遠不夠。鑒于各個可再生能源項目即將完工,引進、融資和核算新的風力、太陽能和核能資產相關復雜問題,可能要求開發商和生產商關注以下方面:項目財務建模包括內部收益率(IRR);在生產商國內市場以外建設新設施的相關稅務挑戰;構架首次公開發售(IPO)。 其它地區協作主要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與國際機構和其它第三方團體在以下方面存在其它地區協作機會:能源信息收集和報告系統;所報告和所公布信息的透明度; 改善市場監控; 培訓能源專家和統計人員;吸收本地和國外管理人才;地區生產商。 能源安全協作前景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估計,2005年至2030年,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可能占石油使用增長僅46%。同期亞洲天然氣需求將可能從2,450億立方米上升兩倍多至6,220億立方米。亞洲屬于能源凈消費國和能源供應依賴少數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的事實,使實現能源安全堪稱政府官員和能源企業領導的首要問題。 未來,政府和企業仍將面臨大量挑戰。 最基本的問題是:政府應爭取能源安全還是尋求能源獨立?管理能源安全問題的方法似乎有很多;另一方面,能源獨立可能更為復雜,而且很有可能無法實現。 政府能否鼓勵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風力、太陽能和生物燃料的持續發展和推廣?顯然,政府在創立愿景和鼓勵企業實現該愿景方面發揮中心作用。挑戰因而變為若沒有政府補貼和稅收激勵措施,可再生能源能否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中國和印度等主要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國合作,能否標志購買新能源的方式上的改變?顯然,通過集中財務資源,主要消費經濟體可比單獨行動所具備競爭優勢。 能源對亞洲的重要性可歸結為一系列因素,包括:地區人口增長;要求改善生活方式的中等階層增加; 地區臨近氣候變化;替代燃料使用增加;現有礦物燃料供應管理更趨有效。克服存在于政府、行業和個人之間的障礙,須通過合作共同努力,同時采用平衡的能源資源組合。 亞洲能源概況 亞洲經濟和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影響到其能源需求。2006年,許多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超過10%。為了支持這樣的增長速度,亞洲地區需要依賴混合使用主要能源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炭。2004年至2005年,有些國家的礦物燃料使用量出現增長。風力和核電等可再生燃料預計未來將納入這一類能源中。 石油 目前,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遠大于生產量,短缺部分依賴進口。2005年末,該地區的探明儲量約為400億桶,占世界總儲量僅略超過3%。相比之下,該地區主要進口來源的中東的探明儲量近7,430桶,占世界總儲量近62%。在1995年至2005年十年間,亞洲國家石油產量平均每天770萬桶,而消費量約2,100萬桶。進口量平均為每天略超過1,300萬桶。 天然氣 若將天然氣納入亞太能源資源組合,則該地區的供需比率有所改善。該地區的探明儲量約為15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總儲量的8% 。2005年末,該地區生產約3,600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總計近4,070億立方米。印度、日本、南韓和臺灣已通過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幫助緩解供需矛盾。這些進口主要來自澳大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而阿曼、卡塔爾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中東國家則出口額外的液化天然氣。 煤炭 亞太地區儲量領先其它地區的資源是煤炭。該地區的煤炭儲量近世界總儲量的33%,緊接其后是占32%的歐洲與歐亞大陸以及占28%的北美洲。美國和中國是目前煤炭儲量最多的國家。使用煤炭的問題是用其燃燒發電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雖然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技術和碳固存技術在減少排放方面取得進展,但這些技術均未得到大規模使用。鑒于該地區煤炭儲量巨大,如果該地區希望妥善依賴煤炭應對能源安全問題,就必須找到解決這種能源問題的解決方案。 核能 人們對于能源安全、礦物燃料價格變幻無常,二氧化碳排放的顧慮的增加,再次引發對核能作用的討論。在過去幾年,一些政府聲明支持增加核能在未來能源組合中的比重,有些已采取具體措施,建造新一代安全、具成本效益的反應堆。核裝機容量增長預計主要出現在中國、日本、印度、美國、俄國和南韓。中國迫切需要增加更多的核能。政府希望在2020年前將核發電容量從2005年的870萬千瓦提高至4,000萬千瓦。根據世界核能源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數據,截至2007年3月,中國已規劃13座新反應堆,另有50座正在提議中。 舊詞新解 能源安全 如今,“能源安全”一詞日益頻繁為各國政治家、政策分析家、企業領導和全世界傳媒所引用,能源形勢也日益迫切,但“能源安全”的確切含義究竟是什么呢? 能源安全過去主要指保護石油和天然氣管道、人員和其它實物資產。但如今,能源安全不僅包括保護某國的能源基礎設施,還包括:保障國際能源供應鏈、控制能源流動和分配、以及遭遇地緣政治干擾或可能威脅傳統能源供應(主要指石油和天然氣)穩定流動的其它緊急情況時,增加取得替代能源來源的渠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