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上市公司爭奪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 14:11 中國科技財富
國內優質公司受到國外證交所的青睞,國內證券交易所面對外國證券交易所的圍攻,應盡快推出創業板,建立適合創新型企業發展的融資制度。 4月3日北京時間21:30,也就是美國紐約時間4月3日上午9:30,美國納斯達克證券所,以一種十分"招搖"的方式在北京"遙控"敲響開市鐘,以慶賀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登陸該所。為一個國家舉行遠程敲鐘開市儀式,對于納斯達克來說尚屬首次,此舉意味著海外證券交易所對中國國內上市公司資源的爭奪戰爭陷入白熱化階段。 全球爭奪中國優質上市公司 "其實,世界九大交易所都在爭搶上市資源!"這是中國證監會研究室主任祁斌曾發出的感慨。祁斌所說的九大交易所,指的是上海、深圳、紐約、納斯達克、歐洲、倫敦、新加坡、香港、東京這九大證交所。祁斌,這位證監會官員也是《偉大的博弈》一書的譯者,當然深知,優質上市公司對鑄造一流證券交易所,意味著什么。 今年1月,歐洲交易所來華舉辦首次推介會,打響了2007年爭奪中國上市資源的第一槍;4月5日,合并后的全球最大股市"巨無霸"紐約-泛歐交易所進京推介會再次掀起爭奪中國上市資源的浪潮;緊隨其后,全球第四大證交所-德意志交易所不甘其后,高調宣布全力投身這場爭奪戰中,于4月11日和13日在無錫和杭州舉辦中國企業上市輔導會,直指江浙中小成長型企業,并一對一的對幾十家擬上市企業進行拜訪,拉開了"肉搏戰"的架勢。 其實早在兩年前,這場爭奪戰就已經開始。2005年深圳第七屆高交會期間,紐約、納斯達克、美洲、多倫多、倫敦、韓國、新加坡、東京等全球著名的證券交易所,集中開展了吸引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推介和咨詢服務。而在此前的深圳第八屆科博會和第九屆中國國際投洽會上,境外主要交易所分別舉辦了專場研討會和世界主要證券交易所峰會,向中國企業推介海外融資渠道及上市業務。2006年9月在無錫召開的境內外資本市場高峰論壇上,9家海外交易所前來宣傳推介。 如此多的國際證券交易機構對一個國家的企業展開如此盛大的推介活動,在全球亦十分少見。事實上,由于全球的證券交易所正日益從互助俱樂部轉變為商業性組織,無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盈利,對優質上市公司資源的爭奪已成為各交易所業務的重中之重。2005年,在國際市場上383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企業中有79家為中國企業,占到企業總數的21%;2006年,共有86家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融資440億美元,占全球2006年IPO融資額的19%。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國際IPO市場最為炙手可熱的追逐對象。 深圳交易所一位人士觀察到,"一些海外交易所激烈爭奪中國潛在的上市資源,特別是具有高成長性的創新型公司,幾乎到了全力以赴的地步了。" 而無錫尚德公司在紐交所上市則成為典型的案例。2005年12月15日,無錫尚德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融資近4億美元,以當日收盤價計算的市值達到30.67億美元,遠遠超過新浪、盛大等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在無錫尚德籌備發行上市的過程中,包括深交所在內的多家證券交易所加入了這場對擬上市企業的爭奪戰中。最終,紐交所總裁一句"最好的企業要到最好的交易所上市"促使無錫尚德下定決心。 事實上,如果嚴格按照紐交所的標準,無錫尚德是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但紐交所對尚德實施了特殊政策。近年來,世界各國交易所對中國潛在上市公司資源趨之若鶩,各大知名交易所紛紛登陸中國,我國潛在上市公司資源不斷遠渡重洋,赴海外上市,百度、分眾傳媒、盛大、攜程、新東方、如家酒店……在這張被境外交易所爭取到的企業名單上,不乏很多我國最具成長潛力的創新型企業。 這一方面表明中國經濟的健康成長對國際資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國企業也通過參與到國際資本市場而提高了其國際競爭力,擴大了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也會帶來一些潛在的憂患,不僅對我國本土資本市場的發展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使得我國投資者失去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很多機會,并且不利于我國金融體系間接融資比重過高這一結構性問題的調整。其實,這幾年,雖然也有不少已經海外上市的公司開始回流國內,流向海外還是主流。 海外上市,規模不容小視 在海外交易所的積極推介和國內市場一度低迷的背景下,大量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創新型企業近年來紛紛赴海外交易所上市。據有關統計,2003年中國內地企業在海外發行上市的有48家,籌資金額約70億美元;2004年有84家,籌資金額111.51美元,約為中國內地市場的3倍;在2005年,79家中國內地企業分別在香港、新加坡、納斯達克及多倫多交易所上市,首次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約200億美元,遠遠超出滬深兩市2003年和2004年首發募集約100億美元的融資額。2006年國內企業在境外上市首發融資440億美元,是國內市場首發融資額的2.5倍。 從在海外上市的企業類型上看,(互聯網)IT類企業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較高,而中國網絡類企業也將納斯達克作為上市首選,目前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中有18家屬此類企業,其中16家在納斯達克上市,2家在香港上市。在香港上市的多為國有大型企業,以制造、IT、金融以及食品業的公司為主。新加坡交易所則吸引了大量規模較小的國內民營企業,這與其上市條件較為寬松有關,其中,以食品、農業、環境和制造等行業的企業居多。 近幾年的情況顯示,在大型國有企業資源的發掘暫時告一段落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和高科技、互聯網等創新型企業成為境外交易所爭奪的重點,一些專注于某個細分市場,具有較高成長性的小行業"領導者"也成為海外交易所關注的焦點。目前,在國內有大量海外直接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他們大多注冊于百慕大、開曼群島,投資于國內企業,再將這些企業帶到海外上市。 海外上市緣何受到青睞 中國大量創新型企業赴海外上市,主要原因在于海外交易所和資本市場有以下特點: 上市門檻低,籌資速度快。境外交易所通常上市門檻較低,尤其海外創業板對于中小創新型企業上市條件相當寬松。此外,海外市場股票發行一般采取注冊制,申請程序簡單、周期短,各國交易所紛紛打出"籌資速度快"這張牌來吸引中國企業。例如,新加坡一般能在4個月內完成審批手續,韓國則為3個月,納斯達克僅為2個月。此外,海外交易所再融資速度也相當快,如南京鴻國國際控股公司2003年在新加坡上市3個月后,即進行了一次再融資,募集895萬新元(約4500萬元人民幣)。我國有大量質地優良、急需融資的創新型企業尚未達到國內交易所上市要求,或者在需要資金來突破發展瓶頸時卻又不得不在審批的通道中排隊,這嚴重制約了其發展進程。在國內市場暫時無法滿足其發展需求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創新型企業只好轉赴海外資本市場。 市場和投資者相對成熟。海外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經過長期的市場演進后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投資理念,而成熟的機構投資者也更易于理解創新型企業的業務模式。同時,境外已有很多類似創新型企業成功上市的先例。例如,我國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美國上市前,美國的英文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就已經以其在華爾街耀眼的表現確立了搜索引擎在網絡時代的主要地位,因此,百度的盈利模式極易為美國市場所接受,再加上其中國概念,使得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獲得了國際機構投資者空前的追捧。 市場約束機制有助于企業成長。海外資本市場對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有良好的培育機制,通過海外上市,我國企業受到更成熟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和更規范的市場機制的監督,對企業自身治理結構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國外資本市場對企業上市后持續的信息披露要求比較高,長期與機構投資者維持良好的關系對于企業再次融資從而實現長期發展比較重要。同時,要想使得上市公司長期獲得市場的認可,公司必須在自身管理水平、資金運用效率和企業發展規劃等方面有實質性的提高。我國大量中小型、創新型企業經過海外資本市場洗禮后脫穎而出,例如,UT斯達康、分眾傳媒等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后迅速成長,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蒙牛公司在香港上市后更是具備了與伊 利集團分庭抗禮的實力,這與國際資本市場較嚴格的市場約束機制是密不可分的。 此外,企業在海外交易所上市往往會贏得較高聲譽,并加入到國內或國際知名公司的行列。同時,海外上市也可以帶來豐富的國際合作資源,吸引高質量的投資者來提高企業本身的信譽度,而國際知名度的提升和來自各方面的合作機會為很多企業提供了走向長期發展的契機。因此,品牌效應也是眾多企業選擇在納斯達克、紐交所等上市的重要原因。例如,無錫尚德登陸有"富人俱樂部"之稱的紐交所之后,其品牌價值大大提升,進而增強了其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 外部壓力倒逼創業板盡早推出 面對外國交易所的強大攻勢,深圳中小企業板的"蛋糕"有被瓜分之虞。深交所人士對此感到擔憂,盈利能力強、增長速度快的優秀企業到海外上市,將使我國潛在上市公司資源不斷流失,使資本市場的規模增長緩慢、吸引力下降,不利于建設強大的本土資本市場。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股票融資制度主要是為國有大中型企業融資服務,對中小企業的關注遠遠不夠。同時,就中小企業而言,IPO審核時間太長,在國外市場,最快3個月,最長1年就可以完成發行上市過程,而國內這一時間短則2年,長達4年。而且發行審核的不確定性很大。 此外,由于目前我國最為活躍的風險投資基金均為海外基金,其所投資的企業通常采取紅籌上市方式,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更多潛在公司舍近求遠。 為了降低大量中國企業赴海外交易所上市,國內資本市場邊緣化的風險,監管層于去年8月推出了《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各種跡象表明,自從此規定實施后,對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據記者了解,從去年9月到今年3月,提出紅籌模式申請境外上市的企業有十幾家之多。而據證監會人士透露,從法規頒布到現在,還沒有一家紅籌模式企業境外上市申請獲得批準。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外資并購條例的頒布,短期來看,對企業境外上市肯定會有抑制作用,但由于德意志交易所無需企業改制成紅籌模式,所以從長期來看,這個條例并不會影響赴德上市的企業。 其實國內一些私營業主也表示,相比美國,歐洲市場,他們更傾向于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因為國內股市行情正好,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估值,但由于上市審核過程太長,他們還在猶豫。 分析人士指出,國內證券交易所面對外國證券交易所的圍攻,應盡快推出創業板,建立適合創新型企業發展的融資制度,并加快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使各類創新型企業都能找到與企業特征及發展階段相對應的融資場所,這樣才不至于在中小企業上市資源的爭奪戰中陷入被動境地。 隨著上證綜指在4月份擺脫3000點的束縛,開始向3500點乃至4000點邁進,投資者的熱情已經被徹底激活,各路資金源源流入,已經造成市場股票供給的相對不足。股票供給的相對不足暫時難以遏制投資者的需求,而這又加大了國內兩大證券公司爭奪上市資源的籌碼。隨著國內資本市場體量增大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可以預期越來越多的公司將登陸國內資本市場。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