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滬三地產權交易機構已并網運行,最終覆蓋全國,實現統一規范的產權交易市場格局
監測網就是要建立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信息的集中發布;并通過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過程的信息監測,實現國資監管機構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過程的動態監管;通過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信息的統計分析,建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監測預警系統
省級產權交易機構與國資管理部門的聯網是完成交易監控系統的“二期工程”。最后全國產權交易機構、國資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等橫向部門將進行聯網。在此基礎上,建立產權業協會,以加強產權交易機構的自律監管
本報記者 王婷 北京報道
國務院國資委產權監管處副處長李曉梁對《中國證券報》表示,國資委對我國產權交易所中的國有產權交易實施的網絡實時監測系統,已順利對接上京津滬三地產權交易機構,運行狀況良好。據記者了解到的信息,由國務院國資委搭建的國有產權交易監測體系,將覆蓋全國,最終實現統一規范的產權交易市場格局。
國家級全國聯網
盡管國資委有關人士對國有產權交易進行網絡監測一事一直保持低調,李曉梁就曾表示,此事仍處于準備和探索階段,但這項方案幾乎從2004年《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簡稱3號令)對外公布的同時,就已經在國資委產權局的考慮范圍之內。今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會員大會上,國資委產權局副局長鄧志雄首次公開表示,中國產權市場今后的目標是建立統一大市場,規則基本統一,信息聯網共享,交易透明規范,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現進場交易、規范運作是其中的關鍵。對此,他提到目前國資委已對國有產權轉讓進行實時網絡監測。
所謂網絡監測,簡單來說就是指通過一個直接從交易機構的電子交易系統自動采集數據為基礎的國有產權監測網,建立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信息的集中發布;并通過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過程的信息監測,實現國資監管機構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過程的動態監管;通過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信息的統計分析,建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監測預警系統。
國資委希望憑借這種手段,從一定程度上實現最大范圍征集意向受讓人;促進產權交易機構規范業務流程和電子化交易系統的建立;為企業國有產權的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規范企業國有產權交易行為,促進企業國有產權場內交易競價機制的形成等目標。
2005年9月,國資委就和承擔這項工作建設的北京中百信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一起啟動了監測網項目建設,并在這之后選擇了北京、天津、上海三家試點機構;2006年6月到7月,京津滬3家產權交易機構全部通過了接入驗收;2006年9月25日至今,國有產權交易監測網正式開始聯網試運行。
按照國資委的計劃,上述3家試點為建立全國聯網的產權交易提供了經驗,國資委還和中百信公司對14家省級交易機構有關負責人就接入監測網進行了培訓。省級產權交易機構與國資管理部門的聯網是完成交易監控系統二期工程。這一步是希望改進完善系統功能,實現信息監控從事后監控到事中或事前監控。最后全國產權交易機構、國資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等橫向部門將進行聯網。在此基礎上,將建立產權業協會,以加強產權交易機構的自律監管。
醞釀監管大變革
是次醞釀3年之久的產權交易體系網絡監測,無疑是國資監管產權交易的一大變革。
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產權制度和股權多元化改革和對融資需求的快速增長,促進了產權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據統計,2004年以來,僅在京津滬三家產權交易機構轉讓的企業國有產權金額就達到2570億元,并帶動了其他各種混合所有制企業進入產權交易市場。中國的產權市場即將成為“改制國有產權的退出通道、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調整平臺和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作為場外交易市場之一的產權交易市場,由于產權交易機構法律定位不夠準確,資格條件較低,從業人員素質不夠高;資產評估業和評估方式存在漏洞;產權轉讓程序混亂等原因,交易秩序并不規范。曾從事過產權交易的業內人士就對記者指出,企業產權掛牌交易從價格、條件、受讓方,都極易被人為操縱,擁有龐大國企數量的某個地區,掛牌產權交易僅僅是走個形式。
早在2004年,3號令明確國有企業產權轉讓必須進入有形產權交易市場進行(即產權交易機構)。國資委還指定北京、上海以及天津產權交易中心作為央企轉讓國有產權的場所。但至今年4月國資委在廈門召開的企業國有產權管理暨產權交易機構工作會議上,國資委副主任李偉依舊在講話中指出,當前在國有產權轉讓和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管理工作中還有進場率不高、程序不夠規范等問題。
另外,在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NASDAQ)、英國的替代投資市場(AIM)以及歐洲的新市場,這些場外交易市場是一個高效的電子化交易市場,自動報價系統的運作速度和穩定性都很高。與之相比,我國還沒有這樣一種快捷、高效的信息系統。北京、天津和上海2006年以前也未實現真正的聯網集中交易,更不要說地方上成百上千家各式各樣的股權交易機構。
過去各級國資監管機構的國有產權信息監測報送手段主要以郵件數據報送為主,而這種手段的弊端在于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報表拆分不方便、報送時間不同步、數據安全存在隱患、操作繁瑣且效率不高,容易人為操作失誤等問題。
負責承建產權交易體系監測網絡的中百信公司負責人,向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未來在交易機構已經建設完成的電子交易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新建的采集系統、監測系統、披露門戶等業務信息系統,國資監管機構可以通過披露門戶接受公眾投資者的投訴,實時監測交易過程每一個環節;通過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信息的統計分析,建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測預警系統,達到產權監管的閉環效應;投資人可以通過披露信息門戶查詢獲取相關項目掛牌信息,再向各交易機構的交易系統提出交易申請,如果交易過程中出現問題,公眾投資人可以通過披露門戶提交投訴信息;交易機構更可以按照國資監管機構的要求打開交易系統的采集窗口,采集系統按照國資委的數據報送要求,自動對交易系統進行數據提取,并向交易系統提交采集回執。
“國有產權交易監測的一張大網已經張開”,一位曾經嘗試過國有產權交易最終敗北的投資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今后三公原則會得到更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