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3000點以上 市盈率為何不升反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8:39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周翀 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陸續披露,兩市基于2006年收益水平形成的市盈率呈現出不升反降的局面———自2月底以來,盡管上證綜指上漲700余點,深證成指上漲2300余點,但兩市加權平均市盈率水平卻從40倍多下降到39倍左右。 業內人士分析說,按照年報披露的一般規律,后續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盈利狀況可能低于之前,但估計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年報后形成的兩市靜態市盈率仍將保持“略高于”40倍的水平。與此同時,從已披露一季報的上市公司情況來看,業績增長的局面仍在持續,截至前日公布一季報的67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948元,同比增長超過一倍。 隨著股指不斷上漲,滬深兩市市盈率水平此前一路推高。根據證監會公布的統計數據,從去年3月至今年2月,上海市場A股平均市盈率水平從19.42倍持續上漲到39.62倍;同期,深圳市場A股平均市盈率水平從18.78倍上漲到43.46倍。股指上行、市盈率的提高能否得到上市公司業績的支撐成為市場一直以來關注的重要問題。 雖然從目前的跡象來看,上市公司業績提升有望將較高的市盈率水平“拉”下來,但專家仍提醒在此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銀河證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圣元表示,上市公司總體業績提升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利潤進一步向少數大型藍籌公司集中的情況。通過對前期400家公布年報的上市公司盈利情況研究可以發現,這400家公司中,前30家利潤最高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約占這400家公司利潤總額的58%。“這些公司往往市值規模較大,權重也較大,總體的市盈率水平是上升還是下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公司的表現”。 丁圣元說,以如此高的利潤集中度主導的總體市盈率水平來判斷整個股票市場的投資價值,顯然不夠科學。 業內專家提示說,即便股市市盈率水平可能因上市公司業績改善得到降低,投資者也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股票市場、充分了解所投資公司的基礎上進行股票投資,投資風險要投資者自己負擔,“不能拿自己的真金白銀開玩笑”。 ■機構觀點 當前藍籌股市盈率水平總體合理 □本報記者 周翀 “衡量一個市場的市盈率水平,應該主要看市值權重較大的藍籌股市盈率水平;根據市盈率水平確定股市投資價值,也要重點關注藍籌股;要在總體上保證具體投資行為的安全,恐怕也要把目光更多投向藍籌股、績優股。”銀河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李鋒認為,當前我國股市的市盈率總體上還處于合理水平,但投資者要在股指較高的情況下避險,則應關注優質上市公司,盡量避免聽消息、炒題材。 業績改善使得市盈率降低 李鋒肯定了近期隨年報披露、上市公司業績改善使得兩市市盈率降低的情況。“業績改善還是根本因素。我們剛剛發布的二季度A股市場投資策略報告已經說得很清晰:大盤藍籌股業績超預期增長,可以支撐股市保持強勢。”截至3月底,滬市總市值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公布年報,其2006年凈利潤平均增長42.05%,超過原來的增長預期近10個百分點;市值排名前50家上市公司中有27家公布年報,凈利潤增長38.41%,超出預期增長率近12個百分點。 李鋒承認,目前的市盈率水平與垃圾股的高市盈率不無關系,“按照2007年的業績,如果把垃圾股剔除之后,市盈率水平會更低”。他強調,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不能依據藍籌股的市盈率來判斷股市總體的市盈率水平,并投資垃圾股,“這是很危險的”。 “對于投資者來說,看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應該更多著眼于這些大市值的藍籌公司。以滬市的情況看,占總市值60%-70%的前50家大市值公司貢獻了利潤的70%-80%,只有它們才能充分代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總體特征。”李鋒認為,出于同樣的理由,市場能否保持穩定,投資能否安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這些大盤藍籌股的表現。 秉承價值投資理念 截至3月底發布報告時,銀河證券對已公布年報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測算結果為34倍,而滬深300、上證180、上證50等成分股平均市盈率在31倍左右。銀河證券預計,隨著兩稅合并的實施和宏觀經濟運行保持良好態勢,2007年、2008年國有大型企業的凈利潤增長率均可保持在35%的水平,據此判斷的2007年、2008年動態市盈率分別為23倍、16至19倍,屬于合理水平。 “除了資金推動之外,上市公司業績的改善,也能夠部分解釋股指持續上漲的原因,如果對未來業績的預期不好,股市顯然會缺乏上漲動力。”李鋒預計,上市公司一季報公布的業績水平應該還會保持強勁增長的勢頭,但具體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市盈率水平,還不好說。 他說,在2004、2005年時,宏觀經濟形勢很好,企業利潤大幅提升,但在上市公司群體的表現卻不明顯,主要原因還在于股權分置,導致大股東不關心二級市場股價表現,也“不愿意往上市公司做業績”。股改的制度變革,對于改善上市公司業績的作用不可小視。 “但也要強調的是,越是在大股東做多動力強勁的情況下,監管部門越應該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同時也應發行更多更好的藍籌股,給入市資金以更多的選擇。” 對于在當前點位打算入市的投資者,李鋒的警告是,一定要在充分學習、研究并了解風險的基礎上理性投資,秉承價值投資理念,投資具有穩定增長前景的績優、藍籌股,避免炒作消息股、題材股。“我相信,大盤藍籌股未來一兩年內給投資者帶來驚喜,是沒有問題的。” ■專家觀點 如何看待市盈率指標 □本報記者 周翀 銀河證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圣元指出,目前對市盈率的計算,業界有多種方法,投資者在選用各種市盈率指標來判斷市場估值水平時,應保持謹慎。 丁圣元說,目前計算市盈率的過程中,比較通用的方法是先將虧損股剔除,計算所有股票的市盈率,并根據流通市值加權計算平均值。這種算法存在的問題是,有的績差股市盈率較高,依次得出的平均市盈率容易受到影響形成失真。此外,還有將市盈率取倒數并進行平均的算術方法,也不盡科學。對于像我國股市這樣盈利水平增長較快的市場,較為合理的算法應是將全部股票總市值相加,除以全部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即以總市值比總收益,這樣可以將所有權重計算在內。相對而言,后者有利于投資者對股市形成總體判斷。 另外,由于股市表現和經濟表現都存在波動,且上市公司盈利相對GDP會存在一定的敏感度,因此當經濟實際增長率超過潛在增長率的時候,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將可能出現放大效應,大大高于GDP的增速;當實際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的時候,上市公司盈利的縮減幅度往往也超過宏觀經濟。所以,市盈率指標也很容易因為經濟波動而產生較大波動,以簡單的市盈率指標來進行估值判斷,往往是不夠準確的。 丁圣元認為,由于結構性問題的存在,投資者在以市盈率水平為依據指導投資行為時,必須對具體股票進行細化研究,認真分析上市公司盈利的來源;同時,也要重視結構性的問題,不能用總體指標來解釋結構性的問題。 ■相關鏈接 全球市場估值水平比較 2007年2月,滬深300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已經上漲到接近40倍。但是市盈率逐月連續上揚走勢在2007年3月份發生逆轉,3月份滬深兩市各主要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均出現明顯下降,其中滬深300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從2月末的39.61倍下降到3月末的36.45倍,下降幅度為7.98%,且這樣的市盈率下降是在同期滬深300指數上漲9.32%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一逆轉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3月份大量上市公司公布新的年度報告,許多上市公司的業績取得了明顯增長。這就說明,市場前期的上漲是由于對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有著較好的預期。 目前美國、英國、韓國、中國香港等成熟市場的市盈率大約在10至20倍的區間內波動,日本和印度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在23至25倍的區間內,除了我國臺灣地區的市盈率波動幅度較大以外,每一個指數的市盈率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內。相對而言,我國滬深兩市市盈率半年內的波動區間在22倍至40倍,遠遠大于其他市場的波動區間,短期內上升迅速,大幅度高于全球其他主要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4月份是上市公司公布新的年度報告的密集期,可以預期,今后一個月內上市公司的平均業績仍將取得較快增長。據測算,如果4月份公布的年報業績平均增長幅度與3月份持平,在現有股市價格水平下,滬深300指數的平均市盈率有望下降到30倍左右,其他各主要指數的市盈率也將相應地降低,現有的估值壓力將得到大幅度緩解。 (中投證券研究所) 滬深兩市各主要指數與全球各主要指數市盈率比較 DATE 06-9-2906-10-3106-11-3006-12-2907-1-3107-2-2807-3-30 SHSZ30022.12 21.67 25.05 30.935.59 39.61 36.45 SSE180 20.62 20.11 23.26 29.37 34.56 36.31 35.45 SSE50 17.99 18.18 22.16 29.07 34.46 35.24 34.08 SI100 24.55 23.93 23.24 26.65 30.99 32.85 32.36 SICOM 18.16 18.42 21.124.74 28.63 29.6 28.36 NKY24.76 23.06 21.92 23.23 23.39 23.81 23.46 SENSEX 22.72 23.71 25.05 25.23 25.44 23.84 23.07 TWSE 18.66 18.820.42 20.85 24.84 25.42 20.09 SPX17.59 17.46 17.58 17.76 18.06 17.13 17.06 UKX15.65 16.28 17.51 18.02 17.96 16.85 16.79 HSI12.74 13.313.82 14.614.65 14.43 15.63 KOSPI2 10.83 10.76 11.32 11.27 10.86 12.15 11.8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