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業效益趨降藥企如何接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04:48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周悅 我國醫藥行業盈利水平2006年降至低谷,依據權威部門的判斷,醫藥行業效益持續20多年高速增長的態勢正在發生變化,整體盈利能力趨于下降。相關醫藥企業如何應對這種不利局面,成為投資者關注的問題。 產品結構調整正在進行 我國醫藥行業在2006年消化了諸多不利因素后,工業生產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銷售情況也比較好,但經濟效益增幅卻較2005年大幅下降。 數據顯示,2006年,醫藥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主要與化學藥品制劑和中成藥這兩個主要子行業的效益下滑有關。光大證券分析師袁璐、姚杰列出去年醫藥行業利潤下滑之四大原因為:成本上升,藥價走低;藥品安全事故頻現;國內市場同質化競爭加劇;國際市場貿易摩擦與爭端增加。 分析師預測,2007年國內藥品降價依然會持續,國內制藥企業面臨的政策環境偏緊。從發改委藥品行政降價、整頓醫療行業商業賄賂、藥品管理部門加強對企業的監管等措施來看,國內制藥企業面臨的壓力較大,醫藥行業的景氣度處于較低水平。這對于處方藥企業影響較大,而OTC藥品企業受降價和打擊商業賄賂影響較小。 此外,被市場看好的醫藥類上市公司還集中在基礎醫保產品、中藥自主產品、重大疾病治療等領域。恒瑞醫藥(600276)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48%,大大超出市場預期。主要原因為公司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壓縮了低毛利率抗感染藥的銷售,同時提高了高毛利率抗腫瘤藥的銷售。 隨著醫改方案的出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正在各地推廣,農村市場醫藥消費的巨大潛力正在逐漸顯現。海通證券分析師王友紅認為,首先從醫改受益的是普藥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分析師預計生物制品子行業、醫療器械子行業和化學原料藥子行業增產趨勢明確。 在承受政策壓力的同時,袁璐認為,拉動醫藥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變,藥品終端市場依然旺盛。2007年國際醫藥貿易尤其是對原料藥及中間體的貿易需求仍將穩定增長。王友紅表示,原料藥出口遭遇人民幣升值之際,企業進入調整期。國內一批企業已經逐步實現出口品種從原料藥到制劑的轉變,如海正藥業、華海藥業等。 第三終端風生水起 2007年是醫療體制改革的破題之年,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研究部署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涉及到全面醫保制度的建立。 分析人士一致認為,這對于醫藥行業無疑是中長期重量級利好。當前,城市醫院(第一終端)和城市藥店(第二終端)的市場接近飽和、競爭日益加劇。社區醫療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發展,將改變目前藥品消費過分集中于城市大醫院的市場格局,第三終端風生水起。招商證券張明芳指出,其中農村市場是主戰場。 事實上,已有部分醫藥企業先知先覺,搶占市場。據悉,千金藥業(600479)的農村宣傳服務車隊已擴展到40輛,將覆蓋西藏以外的各省市的農村地區,與當地的衛生所、計生所等基層單位合作,向廣大農村婦女普及保健知識,提高公司產品在第三終端的品牌知名度,從而打開市場;東阿阿膠(000423)在2006年采取鎖定部分地級城市、縣級城市,在100多個縣區配備了營銷人員,實現200個縣區的深度分銷;天士力(600535)也加大了第三終端的人力等投入,其復方丹參滴丸等產品正在新增縣鄉市場銷售收入。 另一方面,為了配合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保障百姓用上最常用的廉價藥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月9日公布了第一批定點生產“城市社區、農村基本用藥”的企業和品種,包括9家企業和18個品種,其中涉及8個上市公司。在低端藥品市場發展方面,這部分定點生產企業將占據優勢。 興業證券分析師黃挺提示,醫療體制改革的推進將有賴于社會保障、醫療資源合理分配等諸多方面的協調解決,道路必然是曲折漫長的,醫改的整體方案出臺可能由于試點推進的程度而有所延后。 資源整合乃大勢所趨 國內醫藥產業目前集中度較發達國家明顯偏低,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下的企業占75%左右。此前有多項專業報告表明,行業資源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已大勢所趨。業內分析師也認為,在完成GMP改造后大量中小型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弱,這為大型企業進行并購提供了較有利的條件。從近年發生的醫藥行業重組看,例如華潤重組華源,三九集團債務重組等,國家打造央企醫藥大平臺的決心日益彰顯。 在全流通條件下,上市公司的分化將更加明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產業集中度將提高,企業整體上市收購資產將使一些企業發生質變。例如中生集團利用天壇生物整體上市或注入資產,恒瑞醫藥收購關聯企業,帝斯曼與華北制藥合作等都將使公司的競爭力再上一臺階。 分析人士認為,醫療體制改革將會有利于大型醫藥商業企業發展,提高行業進入門檻,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對行業的未來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廣東“掛網招標”的兩票制、北京社區衛生中心藥品的集中配送,將會推動行業集中程度的快速提高;將為恒瑞醫藥、云南白藥、同仁堂等創新能力強、具有市場掌控能力的龍頭企業錦上添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