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應對流動性過剩要打“組合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 00:35 中國證券報
次數實際執行時間 準備金水平 1 1984 年 企業存款 20%,儲蓄存款 40%,農村存款 25% 2 1985年 1 月 三者統一為 10% 3 1987年 10 月上調到 12% 4 1988年 9 月 進一步上調到 13% 5 1998年 3 月 由 13%下調至 8% 6 1999年 11 月由 8%下調至6% 7 2003年 9 月 由 6%上調至7% 8 2004年 4 月 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普通金融機構由 7%上調至7.5% 9 2006年 7 月 由 7.5%上調至 8% 102006年 8 月 由 8%上調至8.5% 112006年 11 月由 8.5%上調至 9% 122007年 1 月 由 9%上調至9.5% 132007年 2月 由 9.5%上調至10% 本報記者 黃憲奇整理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建立以來的變動歷史 本報記者 黃憲奇 盡管提高準備金率被認為是目前抑制流動性過剩的最重要手段,但這也面臨“度”的問題。 在日前舉行的“漢青高級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揭牌典禮”上,中外學者紛紛建言,要采取多種手段應對流動性過剩。在他們看來,為這些資金尋找好的去處至關重要。 準備金率上調仍有空間 興業銀行的魯政委認為,從縱向歷史角度來看,自1984年我國建立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以來,累計進行了13次調整準備金率,其中(相對于上期)下調的只有3次,剩余的10次全部為上調。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曾超過20%(1984年);即使是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后,我國也曾在相當長時期內(1998年3月之前)執行13%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如果以13%為我國可接受的上限,以每次上調0.5%來推算,人民銀行至少還有6次上調的可能空間。 從橫向角度來看,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似乎也有繼續上調的空間。盡管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水平相對較高。但如果進一步觀察新興工業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國當前的準備金率水平似乎還處于合理區間。即使以臺灣、馬來西亞、捷克等12%左右的水平為參照,我國當前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仍有繼續上調空間。 從經濟狀況的相似性來看,韓國在面臨流動性過剩時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可能值得特別關注。韓國1971年以來的23次準備金率上調中,其中為應付流動性擴張而進行的上調有10次,所達到的最高水平為1978年的活期存款準備金率27%,定期和儲蓄存款為20%。據此進行保守估計,當時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總體平均水平至少在22%左右。 與會專家認為,外匯占款快速增長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由于存款準備金率連續提高有效緩解了央行貨幣沖銷壓力,因而基于其有效性的考慮,未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仍會繼續上調。 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眾所周知,準備金率的持續上調將降低貨幣乘數,進而弱化金融體系的貨幣創造能力。此外,作為猛烈的貨幣調控政策,一旦其上調幅度達到臨界點,再上調的話,對經濟增長的負面作用將明顯增加。 北京工商大學的高揚博士認為,貨幣供給總量擴張雖會使通脹壓力加大,但還未成為現實的通貨膨脹。因此,控制總量應是預防性措施,力度不可過大,否則可能會引起“超調”。況且,貨幣政策效果存在時滯,需要一定的觀察期,不可因短期效果不明顯而繼續加碼。 根據高揚的研究,準備金率持續上調雖然能夠抑制信貸總量擴張,但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而且其應對結構性風險也無能為力。主要根源在于,第一,貸款銀行主要集中在國有商業銀行;第二,資金流向多為地方政府市政建設項目以及由政府擔保的項目,民營企業相對較少;第三,資金的地域流向多為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個區域。 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屬于“一刀切”政策,不存在信貸擴張問題的銀行也要受到“連累”,不得不緊縮并不過剩的流動性,這將影響其經營狀況。由于信貸擴張主要集中在幾家資本充足率相對較高的國有銀行,這種干預政策也會遇到“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沖突。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在貨幣供給總量上能夠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但在調節結構性問題、降低信貸風險上的力量很微弱。高揚認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政策雖可抑制信貸總量擴張,但與此同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不能解決結構性風險等問題,也必須予以重視。 抑制流動性過剩需多管齊下 在本次會議上,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表示,中國使用準備金率還有一定空間,但肯定不能一直這么用下去,經濟的問題要靠經濟辦法來解決,金融只是第二性的。吳曉靈的講話無疑點出了未來中國應對流動性過剩的主要政策導向。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陳雨露表示,目前可行的方式是對貨幣投放,特別是銀行的信貸投放采取總量控制。另外,建立有效的投資渠道來消化流動性過剩。這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新能源、新農村建設;二是加深金融市場的廣度,特別是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 對于中國對外經濟的失衡,陳雨露認為,需要解決我國企業走出去問題,并想盡一切辦法控制短期資金流入。 “人民幣進一步升值是可選擇的手段之一。”高揚表示,從國際收支來看,貿易順差仍呈持續擴大勢頭。這表明進出口部門對匯率變動還不夠敏感,小幅度匯率變化尚不能引起國際收支的顯著改變。這意味著人民幣升值還有相當空間,進出口部門的承受能力還相對較強。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過去中國采取的是鼓勵外資流入的政策,稅收方面一直采取優惠待遇,這是不合理的,應予以取消。“過去一段時間里,中國已對短期資金的流入給予了限制,我認為應該繼續限制,無論是外來的壓力有多大。” 提高國內消費水平也被認為是緩解國內流動性過剩的重要手段。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由于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導致居民對未來某些開支的不確定性感到擔心。這種顧慮使得即期消費延長成為了遠期消費,儲蓄率因此居高不下。許多專家提出,要積極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從根本上提高消費水平。 近期有關成立外匯資產管理公司來抑制外匯占款過快增長的提議被炒得沸沸揚揚。支持這一觀點的人士認為,這將有助于斬斷外匯輸入與貨幣增發之間的必然聯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