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復興需要教育投入打基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 03:35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與生產性投入相比,在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帶來了更高的回報。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克曼估計,中國投資人力資本的回報率可能高達30%至40%。這還僅是直接的經濟收益,如果考慮到教育對改善國民素質、增強社會和諧度及凝聚力的作用,回報將更為可觀。 因此,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需要有足夠的教育投入作為支撐。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1872年頒布《學法令》時就明確提出要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資料顯示,日本在1910年就已經達到邊遠鄉村教育普及的水平,當時的工廠企業管理人員中擁有本科學位的就已經達到47%。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推動了日本的崛起。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說:“從明治維新至今,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后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此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國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研究表明,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下限為4.07%-4.25%。因此,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世紀末達到4%,但這個目標直到現在還沒有實現。 大國崛起是在競爭中崛起的,而取得競爭優勢的惟一捷徑就是提升國民的素質,培養大量人才。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育投入。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世界各國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平均水平就達到了5.2%,發達國家是5.5%,發展中國家是4.5%。而我國從1994年至今,絕大部分年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都低于3%。2005年,我國用于教育的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約為2.82%。目前我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4%的目標理應可以實現。 相關研究成果表明,目前,發展中國家政府在這些基礎設施上的投入比重已經過高,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抑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加大教育投入。 今年兩會上, 財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影響教育的發展是必然的。以教師工資拖欠問題為例,早在2005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沈士團指出,僅2004年1月至9月,全國新欠中小學教職工國標工資就有10億元之多,累計欠發教職工工資高達163億元。教育投入不足留下的巨大缺口,導致一些地方的教師流失現象嚴重,這勢必會影響到教學質量,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 綜觀世界各個發達國家,他們在崛起的過程中,教育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是大國崛起的基礎,任何國家不能脫離教育而崛起。因此,我們對教育的投入應該繼續加大,最起碼,上世紀定下來的4%的目標應該盡快實現。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