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科研產業化的尷尬困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01:04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林喆 魏瑋 *ST春花和協和干細胞六年的坎坷,一個能造福無數人的朝陽產業惹出的諸多紛爭,其實是中國科研產業化各種制度性缺陷的一個縮影。而紛紛擾擾的控制權之爭的起因和歸宿,都是把好的科研成果當成了“唐僧肉”,借著概念“炒”一把,而回過頭來,多數人已經忽略了科研產業化本身的深刻含義。 各種股權糾紛,說到底其實就是爭一個“錢”字,社會資金蜂擁而至,不為成事來,只為分錢去。上市公司為了盈利途徑找到了協和干細胞,其他資本也因為逐利而希望控制上市公司。 而這塊肉并不是那么好吃的。被忽視的,是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極大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知識產權風險我們按下不表,單說投入風險。有關專家指出,無論是銀行,還是大企業的財務總監,都無力對付科研成果商業化、產業化過程中給投資決策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業內專家指出,硅谷之所以沒有誕生在中國,也正是因為中國還缺乏一個條件適宜的溫床。中國的科研產業化之路上困難依然很多。 對失敗的恐懼導致了投資方急功近利的行為,對資金的渴望使得科研型企業受制于人,這就是中國應用型科研融資體制存在的最大問題。 在促成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呼吁聲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對政府和政府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要求;然而同時需要關注的,還有建立科技開發風險投資,開辦科技保險業務、信托業務、科技成果租賃業務等目前體制上的空白。 在這方面,美國的成功經驗或許值得我們深思。華爾街和硅谷的“情緣”造就了美國相關產業的繁榮,而他們對于風險的認識和控制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讓一家非專業風險投資公司來承擔一個初創型產業公司的孵化和助跑,實在讓當事人惶惶然。*ST春花和協和干細胞的關系便陷入了這一困境之中。 所以有識之士呼吁,中國亟須發展自己的風險投資業務體系,對科技風投的項目建立分類、評級機制,使之既能囊括所有的科技領域,又能明確風險和收益歸屬;既能容忍失敗,總體上又能獲利;并且賺錢后不再做守財奴,而是積極投入到再研究、再生產中去。而不僅僅局限于急功近利式地圈錢了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