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金牌”之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0日 01:45 證券日報
一場估值之爭,如影隨形地伴隨著A股的一次調整,其中還穿插著道道所謂的“金牌”,即由有關部門發出的被市場認為是有意給股市降溫的政策消息。 在A股歷史上的歷次大調整中,“金牌”的作用始終居功奇偉。最典型的戰例是1997年上證指數首見1500點時,當時市場牛氣沖天,有關部門連發了十二道“金牌”,才將強牛的頭按下。 行情的逆轉與“金牌”之間有如此緊密的關系,使得投資人在過去格外注意咀嚼“金牌”的含義,在政策認可時發動行情,在政策打壓時撤離市場。A股市場也因此獲得“政策市”的稱號。 “政策市”的長存,對政策面和市場面皆是不幸的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原先市場存在股權分置這一重大制度缺陷有關。在股權分置的情況下,股價虛高、股市缺乏投資價值是常態,所以,市場不得不看政策的臉色行事。而要維持這樣的市場具有必要的融資功能,同時又不累積起難以控制的風險,政策制訂部門不得不沖到前臺,在關鍵的時刻出手。但這樣做的后果則是搭上國家信用,并在不自覺中背負起對股市漲跌的責任。 如今,股權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將行情交由市場去打理的條件已基本成熟。在這個時候,“金牌”話題仍如此熱,倒叫人頗感困惑了。 困惑之一是一些部門似乎還比較迷戀“金牌”。比如,查信貸資金入市、查國有企業資金入市等,幾乎每次股市被認為過熱時,都會出現,成為一道道“金牌”。為什么這類監管不能成為常規性監管、預防性監管,而總搞成突擊性監管呢?風聲緊時人人過關,風聲過后一切如常,這對哪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其實都是不利的。 困惑之二是不少人士似乎仍迷信“金牌”。近期有不少人士對各道“金牌”的含義大加發揮,有人甚至根據過去的經驗斷言,中期的頂部已形成。這一結論是否正確可以見仁見智,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式聽起來真讓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覺。迷信“金牌”實際上也就喪失了自己的判斷力。對投資者來說,判斷的標準不是“金牌”的含義,而是投資對象的價值。如果投資對象對投資者來說沒有價值,那么,不管“金牌”的含義如何,都應該“扯乎”;反之,如果有價值,則可以巋然不動。這方面筆者一直推崇QFII。QFII從不把命運交給任何人,只交給自己,有價值就下單,無價值或搞不清是否有價值則堅決不碰。所以,我們也就從來沒聽見QFII們在意于哪道“金牌”。 但愿隨著市場的成熟,“金牌”會越來越少,人們對“金牌”關注也會越來越少。到那時,市場會更加健康。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