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金融時報:該用什么“標尺”度量股市泡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5:57 中國證券網
“泡沫論”終于壓低了股市“牛頭”。 1月31日,上證指數下跌144.23點;2月2日,上證指數再次下跌112.22點。當“泡沫”漸成股市上空陰云、股市“泡沫”口水仗“泡沫”橫飛時,我們必須回到問題的本質:究竟該用什么“標尺”度量股市泡沫? 這是個無法回避也不應回避的問題。證券營業部門可羅雀時,我們憂心如焚,證券營業部門庭若市時,我們同樣憂心如焚,我們究竟需要哪個年代的股市景象?當大家都在談論股市“泡沫”時, 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心中度量股市泡沫的那個“標尺”是否一致?我們對泡沫的談論,到底想對或者會對正在蛻變和崛起中的中國資本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自從一位海外經濟學人提出A股“泡沫論”以來,關于A股泡沫的論戰日益激烈,直到一位權威人士定性“中國股市正在形成‘泡沫’”。 這輪始自2005年年底,歷時一年有余的A股牛市,究竟是怎樣由“棄兒”變成“寵兒”,并最終走進“泡沫”漩渦、遭受“泡沫論”者狙擊的呢?“泡沫論”者究竟是用什么“標尺”,度量出了A股市場的泡沫? 股票指數,是被多數“泡沫論”者認可的重要“標尺”。直觀來看,2005年底還在千點附近的上證指數,一年以后已經逼近3000點大關,一年多點的時間,近200%的指數漲幅,不能不讓一些看指數出政策的人認為股市出現了泡沫。然而,仔細觀察指數,不難發現,直到2006年10月23日工行上市前,股指一直行走在理性的軌道上。彼時,站在1700多點的指數上,人們對股指能否在當年突破歷史高點其實心存疑慮。但工行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工行上市,帶來了兩個變化。一是整個上證指數的金融化,金融類股票在指數中的巨大權重,直接“操縱”著指數的漲跌,使上證指數失真現象日趨嚴重,甚至令人難以容忍;二是工行等超級大盤股,成了機構為操縱股指期貨、拉出做空空間而爭搶的籌碼。正是工行上市后股指的加速上漲,成就了“泡沫論”的指數基礎。而上證指數編制的先天缺陷,在造就指數虛假繁榮的同時,也給A股市場招來了“殺身之禍”。平心而論,若從指數看泡沫,只有金融和地產等少數分類指數出現了泡沫;簡單地以近3000點的指數推斷A股市場整體出現泡沫,實際上是讓所有A股股票,背了市場結構性泡沫的“黑鍋”。 市盈率,同樣是一些“泡沫論”者認可的“標尺”。當前A股平均市盈率在32倍左右,簡單比照國外成熟市場,A股市盈率不能算低。然而,當一些人指責A股市盈率高企的時候,卻閉口不提中國人壽97.8倍的發行市盈率,以及上市后最高200多倍的市盈率。中國人壽的高市盈率,不僅向上牽引了整個金融股的市盈率,而且對整個A股市盈率的抬高也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高市盈率發行的金融類股票仍在魚貫入市,我們究竟該擠除二級市場市盈率泡沫,還是從發行市場開始就對市盈率泡沫予以擠除?既然我們認可97.8倍的發行市盈率,為什么不能認可高發行市盈率墊高下的A股平均市盈率?何況,2006年上市公司業績的大幅提高,正在使A股市盈率重回30倍以下。 開戶數,也是一些"泡沫論"者認可的"標尺"。"2007年1月9日,開戶數突破6萬戶,1月22日,突破9萬戶,1月23日繼續攀高至97941戶……"這樣的景象確實讓人心驚。5年漫長熊市壓抑下的做多熱情釋放,股指的虛漲……激勵了不少投資者踴躍入市。但據此推斷股市出現泡沫,未免失之簡單。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看,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是今后的重要政策取向。在此政策指引下,今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儲蓄資金向資本市場分流,與之相伴,居民開戶數量的增長必然是一個持續增加的過程。特別是,隨著居民理財意識的覺醒,在居民資產配置中,配置股票、基金、債券等品種,將是大勢所趨。當然,由于去年10月以來,股市持續走高,受財富效應影響,開戶數確實出現了罕見增長,但這種情況并不具有持續性。股市的常態調整將會很快改變這個狀況。 當然,度量股市泡沫的"標尺"還有很多,比如"30萬億元的過剩流動性在市場中興風作浪,導致了目前的股市狂潮"、"股市長期走牛的基礎根本不存在"等等。基本上,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這樣一個"標尺"不一的"泡沫"面前,我們所能聽到和看到的爭論,只能是"標尺"混亂下的喧鬧和喧囂,以及投資者的茫然和無所適從。 是"泡沫",還是"溢價"? 究竟該用什么"標尺"度量當前的股市"泡沫"? 在度量當前股市是否具有"泡沫"或者"泡沫"有多大時,我們不能忽視"制度性溢價"、"流動性溢價"和"中國溢價",這三個溢價對A股市場價格水平的深刻影響。 股權分置改革無疑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場根本性制度變革。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不僅消除了懸在A股頭上的最大不確定性,掃除了上市公司持續經營和規范發展的障礙,有力促進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使上市公司真正成了資本市場主體,而且增強了資本市場并購重組活力,提高了資本市場的有效性,改變了投資者對市場的預期和信心,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已經重獲新生。A股市場對這種影響深遠、帶有里程碑式的制度性變革,給予合理甚至樂觀的"制度性溢價",不算過分。 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一個嶄新的全流通時代的到來。而這個全流通時代又與流動性泛濫時代碰巧重疊一起,這使得當前的A股股價無可避免地產生了"流動性溢價"。這種"流動性溢價"表現為,一方面,股票全流通在矯正股權割裂時代的股價畸形、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本來就應當獲得股東利益趨于一致、公司價值(市值)最大化已成群體意識下的"流動性溢價";另一方面,在流動性泛濫,資產價格整體水漲船高的背景下,股市也理應獲得高于常態的"流動性溢價"。 此外,作為新興資本市場,A股市場身處人民幣持續升值、奧運會行將召開、人們對未來充滿樂觀和自信的盛世中國,"和諧社會"的施政綱領所帶來的政治環境的穩定、外交政策的成功、市場的深化等因素使中國在新興市場國家中脫穎而出。伴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國力不斷強盛,投資中國資產,提高中國資產配置比重,分享中國成長收益,已成為全球資本的潮流選擇。顯然,價格低廉、與成長中的泱泱大國極不相稱的中國證券資產,理當獲得"中國溢價"。 當然,"溢價"和"泡沫"之間并不存在明晰的邊界,因此二者間很容易被人"暗渡陳倉"。我們必須謹防溢價激情熔斷理性估值防線,反對借"溢價"之名行炒作之實,用"溢價"作為"泡沫"的遮羞布;也反對無視"溢價"事實,濫用"泡沫"之名,借"泡沫"棒殺一切的行為。正因為如此,當前,正確把握度量股市泡沫的"標尺",不僅對正確認識當前牛市所處階段有益,對保護投資者利益有益,更對管理層采取適度而有針對性的調控舉措、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有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