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證監會接管上市公司發債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7日 02:54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崔帆 債券市場“五馬分尸”的體制弊端在金融創新的大背景下,依然存在。《財經時報》獲知,新的企業債管理格局即將出現,證監會接手上市公司債券發行管理工作后,有望讓中國的直接融資市場獲得突破 一直阻礙企業債市場發展的舊有監管格局,即將發生巨變。 《財經時報》從央行有關官員處獲悉,在2007年春節長假前的一周左右時間,國務院將主持召開由發改委、央行、證監會參加的企業債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或將打破以往由發改委審核企業債、證監會管理可轉換債券的舊有監管格局,對企業債的管理權限重新劃分。 這位官員告訴《財經時報》:“新的企業債管理格局將是:證監會接手發改委的部分管理職能,主導上市公司債券的發行管理工作。”他同時透露,企業債市場的整體規劃,如評級管理、破產法規等配套設施的建設等問題,未列入會議的議題。 在上周末剛剛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未來將大力發展公司債。實際上,公司債和企業債只是名稱上的區分,并無本質差別。一直以來,發改委沿用企業債的名稱,是因為有些發債主體不是公司制企業。目前,中國的企業債發行中,只有40%為公司制的主體。 這位官員分析認為,今后由證監會管理上市公司的債券發行工作,可視作對現行企業債管理職能的一次分流,中國企業未來在直接融資方面,有望獲得突破。 多頭市場 1993年頒布的現行《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注定了企業債的監管權限處于割裂狀態。迄今為止,全國企業債發行的年度規模和各項指標,都須報國家發改委批準。 一般而言,一家企業發行債券的審批時間長達18個月。在整個發行過程中,取得額度與監管發行由發改委負責,企業債利率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管理,而企業債的上市審批又由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負責。 過去的十幾年中,企業債市場發展非常緩慢。1992年至2004年,發改委批準的企業債發行總額為2000多億元人民幣。到2006年,企業債發行規模才驟然井噴,達到1008億元,這個數據達到歷年發行總規模的近一半。 銀河證券債券部副總經理戴旭向《財經時報》指出:“目前,中國的企業債市場嚴重發育不良,準入門檻過高、手續復雜是企業債的兩大頑疾。此外,一般企業發行債券都由銀行來做信用擔保,企業實際上是將信用風險轉嫁給了銀行,這加劇了銀行的經營風險。” “由于發行人受到配額審核和發行審核的雙重制約,交易成本高,難以滿足企業對資金靈活安排的需求,導致中國的企業長期面臨直接融資難的問題。” 直接融資,一般主要指企業發行新股上市,或發行企業債券。據統計,過去10年,中國企業直接融資占總融資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大部分企業均是通過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緩解融資難。而同期,日本、德國、美國的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分別達50%、57%和70%。 2006年開始,三峽債的發行不再強制要求擔保,部分體現出了企業債市場化取向的特征,債券市場作為企業直接融資平臺的功能得到初步顯現。 體制弊端 對于證監會接替部分企業債的管理職能,證券市場普遍寄予厚望。 有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債的監管職能遲遲不能統一,是致使整個市場發展極不規范和緩慢的主要原因。 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告訴《財經時報》:“實際上,中國的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都是以國家信用為背景,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還沒有真正的企業債。要讓企業債名符其實,使之成為公司擴大直接融資的金融工具,當務之急,必須解決體制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便是2005年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進行的資產證券化試點,也依然存在著央行分管銀行資產證券化、證監會審批證券公司承銷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問題,債券市場“五馬分尸”的體制弊端在金融創新的大背景下依然存在。 這造成了各個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普遍不高,更使得企業直接融資依然舉步維艱。 “這種體制性問題還表現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企業只有貸不到款、發不了股票才考慮發行債券。所以,企業債市場要加速發展,必須通過創新來克制體制上的不完善。”李揚表示。 盡管企業債的審批一直由發改委把持,但《財經時報》也注意到,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都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對于企業債市場的發展進行突破性的嘗試。 比如,央行主導的企業短期融資券發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短期資金匱乏難題。截至2006年12月底,短期融資券問世短短一年半來,發行規模已達4359.5億元。 準市場化運作 《財經時報》獲悉,由發改委主持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修訂第四稿現已完成,并已報送國務院法制辦,有望在今年年底通過審議。 據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透露,《條例》厘定的修訂原則是,促進企業債品種、發行方式的多樣化,更多地滿足不同類型企業債發行主體的要求。 “過于理想化的企業債市場化模式,并不符合我國目前市場發育程度和相關制度建設的現狀。”徐林坦言,“完全按市場經濟的制度構架,安排中國的企業債發行管理制度,會帶來太大的風險。” 另外,國內的相關制度也不健全。比如,《破產法》2007年6月1日才開始正式實行,企業破產機制在短時間內尚未完善,一旦發債企業破產,就可能出現債券兌付和資產清償方面的困難和法律障礙。 徐林強調:“只有隨著各項相關配套制度的不斷完善,企業債的市場化程度才會不斷提高,企業債發行管理才能進一步放開和簡化。”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