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乘“虛”而入要講策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01:15 中國證券報
于清教 危機,這把時刻懸在企業頭頂的利劍,隨時都可能滑落下來使企業受到傷害。 不過,市場需要逆向思維,當某個企業遭遇危機而陷入困局,甚至轟然倒塌時,事實上就為競爭對手制造了一個“乘虛而入”的大好機會。 但對于如何辨別對手危機性質,在其危機前后乘“虛”而入、趁人之“危”,迅速搶占渠道,爭奪所遺市場空間;如何以新的策略使自己的品牌形象“出位”、“越位”,從而贏得顧客的青睞,獲取競爭主動權等一系列問題,企業雖有所思考,但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卻很難“落地”,因而功虧一簣。 乘“虛”:識別危機方有“機”可乘 我們首先要看看企業可能遭遇哪些危機。 企業危機是由于內、外因素使企業品牌聲譽或運營受到打擊與威脅的不可預知的情況,包括:產品缺陷、企業大規模營運中斷、電腦資料及程式被改、商業情報被盜、罷工、信貸風波、市場崩潰、盈利下跌、自然災害、政策因素…… 除了上述危機外,企業危機更多的是緣于內部的人禍。就人而言,起決定作用的高層決策,特別是CEO本人的自滿、狂妄、自我陶醉是誘發企業危機的主要原因。牛頓遁入神學、愛迪生敵視交流電、老福特死守T型車、蘋果電腦深陷創新門等等,都是在人為的危機中失去了市場和機會。 雖然危機時刻在威脅著企業的健康成長,但危機之中的機會也往往給競爭對手帶來新的機遇。 但要抓住這一機遇,前提是要先識別對手遭遇的危機,繞過對手已經遭遇的危機“風眼”,方能有“機”可乘。那么,如何識別競爭對手已經發生危機,以及發生了什么樣的危機呢? 首先,要識別對手危機來源于外界還是內部。如果來源于外部的政策原因、社會原因、自然原因,競爭對手受到的破壞性影響就更大,相應地,給自己創造的機會就更大,此時,就應充分論證、詳細計劃,并迅速出擊。 其次,要識別對手危機來源于高層還是底層。如果其危機來源于底層,說明對手高層尚有緊急調整、并迅速結束危機的空間,除非對其危機迅速加以利用,否則將來不及反應,機會就已經擦肩而過;如果危機來源高層,企業戰略甚至日常運營都可能隨之出現大的震蕩,成功利用其危機的可能性就更大。 再次,要識別對手危機是專屬性的還是行業性的,是個案性的還是整體性。如果對手遭遇的危機是行業性的、整體性的,自己遲早也會受到波及,這時最應該做的是以其為鑒,并及時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如果盲目搶占對手留下的空間,勢必因同樣的危機降臨到自己頭上時受到更大的傷害。 “料”敵:利用對手危機必需的判斷 雖然許多公司都力圖從競爭對手的危機中找到機會,但應當慎重行事。預料,意為判斷、掂量,對象包括陷入危機的對手、試圖利用這一危機的同行以及自己。 掂量陷入危機的對手,目的在于考察它是否真的已經為危機所困,而無暇或無能力顧及對手的窺視,最重要的是,陷入危機的對手是否還有迅速反擊的能力,否則,可能“偷雞不成反蝕米”。 掂量試圖利用這一危機的同行,目的在于考察有多少同行可能有此打算或者已有所行動,已明確自己在參與“分割”的過程有無“利益均沾”的可能,否則,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掂量自己,是最重要的前提,目的在于真實地判斷自己是否真有利用競爭對手危機的機會。對此,企業應根據紐約企業管理中心總裁約瑟夫·曼庫索確立的標準對自己進行掂量。 首先,要確信自己在競爭對手發生危機的領域沒有任何問題; 其次,檢查自己的業務結構,看看是否有能力利用對手的危機。考察的指標包括: 人力資源是否充分?利用對手的危機意味著公司業務可能增多,不僅要保證危機中人手充足,還要保證危機過后這些人在公司內還有事做。否則,對手危機帶來的短期收益甚至不夠人員增多的支出。 是否要添加設備?如果為對手的危機而購買的設備長期也用得著,那就值得投資,否則就不值得。 基礎設施是否完備?電、水、停車場、倉庫等很多都是固定支出,容易使短期的收支更難平衡。 三是要考察金融和智力兩方面的資源條件是否具備?比如,銀行是不是愿意借款,自己有沒有能力從這個危機中勝出等。 只有從以上三方面進行掂量,并得出自己實實在在地具有利用競爭對手的危機的能力,才可做出下一步決策。 借“機”:參與“瓜分”前必需的準備 對手遭遇危機后,應該充分分析該企業的產品研發、財務指標、管理團隊、服務網絡、渠道資源、廣告策略、銷售政策等各項因素,然后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暗渡陳倉。在分析對手危機的情況后,就必須迅速形成可執行的市場策略。這個時候應打隱蔽戰,一是避免趁火打劫之嫌,二是快速搶占網絡經銷商和渠道等其他資源,做到事半功倍。 游說利益相關方。要充分利用對手危機創造的機會,就既要游說自己的利益相關方,又要去游說對方的利益相關方。 為什么這樣說?一是危機發生,自己企業的員工、股東、銀行、經銷商、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往往會產生恐慌、動搖或者分心,需要打預防針,不能犯對手犯過的錯誤;二是既然對手已經回天無力,去游說已被拋棄、或被迫逃離、或被套牢的大批供應商、經銷商、顧客、核心人才等,可以起到順水推舟、渠成水到之效果。 可能會有人說如此“趁火打劫”不仁慈,但商業的競爭邏輯就是如此,你永遠要在商業的爭逐中去尋求生存、成本、價值等因素的平衡,別人不會推你走,你自己必須強制自己往前跑。 收留“遺孤”。“人類進步的道路上滿是國家的殘骸。”在商業社會,在市場發展與競爭的道路上,也滿是企業的殘骸。不僅產品、渠道、服務方面應該如此,對于在對手遭遇危機后留下的恐慌、無奈的員工,競爭者也應該做好核心人才的收編準備,這不僅僅是出于責任,更是企業發展和進一步競爭的寶貴資源。 出擊:快速蠶食與價值鏈修復 如何利用對手的危機果斷出擊,搶占市場空缺,爭奪渠道資源,花最少的成本獲得有價值的客戶?具體策略是: 在銷售管理和市場競爭上,應更強調最終的分銷效能,使商品快速、準確地通過渠道進入危機企業的原有消費區域。 要在局部區域集中力量,快速蠶食和沖擊競爭對手正在萎縮或失去的市場,強調競爭網絡的穩定性和排他性,不斷驅趕競爭對手,確保成為局部第一,以滾動式培育與復制方式快速高效地搶奪市場。待“江山”收復和市場穩定后,再重新推出品牌策略廣告,制造新的影響力。這也是深度營銷所強調的重要危機競爭策略。 在填補危機企業的原有消費區域后,要特別注重產品和服務的增值性,實現價值鏈中的經銷商和終端利潤的最大化,以及最終用戶價值的最大化,以此撫平原先遭受傷害的價值鏈,以獲得新增的市場和客戶的諒解。而不是在對手危機期間,仍依靠傳統的廣告宣傳或降價促銷來爭奪客戶。 糾正趁人之“危”的幾個錯誤打法 趁人之“危”可以打開快速崛起的經營發展通道,但要避免前車之鑒,應糾正一些錯誤的“進攻術”: 首先,有些危機屬于行業性的,競爭對手的危機發生后,要避免單純瞄準競爭對手作戰,而忽略整個行業的危險。 總之,在對手遭遇危機時,作為競爭同行應該在真正乘“虛”、“料”敵、借“機”、出擊上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不是倉促應戰,否則可能引火燒身。 需要指出的是,競爭不是魚死網破,而是競合。競爭對手的危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企業應當明白,等發生危機的競爭對手站穩腳跟后,新的競爭又開始了。所以,任何一個企業必須牢記自己的目標是消費者,而不是競爭對手;必須牢記成功的路徑是滿足消費者的結果,而不是消滅競爭對手的結果。這才是真正的企業生存之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