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金融業全面開放 國有商業銀行如何應對外資挑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09:39 中國證券網

  自2003年以來,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先后在香港成功發行上市,中行和工行股票還進入我國A股市場。目前,農行的股份制改革準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作為應對外資銀行挑戰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股份制改革對于國有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和國家金融穩定而言,都是輸不起的改革。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言,這是背水一戰。那么,國 有商業銀行為什么要進行股份制改造?股改究竟是如何進行的?股改之后又面臨著哪些新挑戰?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

  入世驅使銀行業股改

  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了WTO,并承諾在5年內全部取消對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為了使中資銀行應對外資銀行挑戰、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競爭、肩負起振興民族金融業的歷史重任,深化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改革顯得尤為必要。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國有商業銀行辦成“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這為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為此,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領導小組。在經過反復研究、論證和吸收外國經驗的基礎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最終決定,動用國家外匯儲備和部分國家黃金儲備向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注資。與此同時,設立了國有獨資投資控股公司—中央匯金公司。

  2003年12月30日,中央匯金公司對中行、建行各注資225億美元的外匯資本金,正式吹響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號角。2004年1月6日,國務院批準中行和建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同年8月26日和9月21日,兩家改革試點銀行相繼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國務院批準了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工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同年10月28日,工行股份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銀行股改的三階段

  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改歷程基本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消化歷史包袱,進行財務重組。股改前,工、農、中、建四大行歷史包袱沉重,突出表現在資本充足率不足,資產負債比例失調;不良貸款占比高,資產質量和經濟效益較差。

  為解決資本金不足問題,除了通過中央匯金公司注入外匯資本金外,還通過發行人民幣次級債券,來補充附屬資本。如中行于2005年7月和10月成功發行了兩期人民幣次級債券,募集資金260.7億元;建行于2005年7月、9月和 12月發行了三期人民幣次級債,募集資金330多億元;工行于2005年8月發行一期次級債,募集資金350億元。到2005年末,國有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總規模達1000億元。至中行、建行成立股份公司時,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 8.18%和9.36%;工行2005年底資本充足率達到9.98%,核心資本充足率達9.01%,均超過了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的要求。

  解決不良資產占比高的問題,主要是通過呆賬核銷和不良貸款剝離。1999年,為了應對亞洲金融風波,對四大行不良資產中的政策性貸款進行過一次剝離;建行、中行股改啟動前,對兩家銀行的損失類貸款進行了核銷;2004年6月末,中行、建行的可疑類貸款剝離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2005年5月-6月,工行剝離了損失類資產,對可疑類貸款,通過公平競標的市場化方式順利出售。截至2005年底,中行、建行和工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5.41%、3.84%和4.69%,并且提足了相應的風險撥備。

  通過以上依法合規、手續完備、程序嚴密的財務重組,幾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財務指標全部達到了監管要求,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

  第二階段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公司治理改革。股改引進了其他戰略投資者,使國有商業銀行從國有獨資銀行變為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必須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外,國有商業銀行還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如工行制定了17個方面的改革項目,涉及公司治理結構設計、發展戰略設計、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改造方案、信貸、非信貸資產分類、人事激勵機制、財務會計制度轉換,等等。通過這些改革,使國有商業銀行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管理層之間相互協調和有效制衡的機制。

  第三階段是創造條件公開上市,接受市場檢驗。要保證國有商業銀行順利上市,一個關鍵性的工作就是引進戰略投資者。2005年6月中旬和7月初,建行分別與美國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有限公司簽署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2005年8月中下旬,中行先后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淡馬錫、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四家戰略投資者簽訂了戰略合作與投資協議;2006年1月27日,工行與包括高盛集團、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在內的高盛投資團簽署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

  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目的,主要在于引進境外資本的同時,從境外銀行輸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因此,除了給予其董事位置、參與本行管理與重要決策外,還有開展重要業務領域合作的協議條款。遵循銀監會“長期持股、優化治理、業務合作和競爭回避” 的基本原則,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工作進展順利,為后來的上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面放開的新挑戰

  完成股改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是一次歷史性跨越,但隨著2006年底入世過渡期結束,大量外資銀行的涌入,以及人民幣

零售業務的全面放開,又給國有商業銀行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

  不良貸款存在著較大的反彈壓力。首先,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集中度比較高,而經濟周期性變化又可能會帶來整個行業的風險。有時哪怕是個別大企業的變化,都可能給銀行整體的資產質量帶來很大影響。其次,在我國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國際經濟不健康因素特別是

石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出口貿易磨擦增加和
匯率
變動等,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加大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此外,國有商業銀行大量的不良貸款雖然剝離了,但其風險管理水平還不是很高,培育科學的經營理念和風險管理文化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

  公司治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財務重組后,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層級多、流程不夠合理、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不夠健 全、創新與營銷機制不夠完善、激勵不足與約束不力并存等體制機制性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同時,國有商業銀行高管人員對國際慣例、會計制度、公司治理、資本約束等現代金融企業管理的核心要求知之甚少,對碰到的復雜困難和矛盾認識不多。要達到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任重而道遠。

  利潤持續增長難度加大。隨著企業短期融資證券和資產證券化等直接融資業務迅速擴大,發展優質信貸市場的困難加大,加之在高風險的市場環境下必須實行高撥備,勢必導致信貸業務的盈利水平下降。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不斷加快,存貸利差也在不斷收窄,部分產品甚至出現了利率倒掛,利率風險的影響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成本控制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勞動力過剩、低效機構多一直是困擾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的難題。

  國際化競爭將更加激烈。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外資金融機構密集搶灘,而且更加注重通過資本融合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國內金融市場的競爭正在快速演變為不同的中外資金融機構聯盟體之間的競爭,升級為國際化的競爭。能否通過股權合作,充分利用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經驗、技術和產品,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鍛造核心競爭力,關系到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的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和長遠發展。

  此外,如何留住國有商業銀行優秀人才與核心人才,也是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巨大挑戰。

  盡管面臨上述種種嚴峻的挑戰,但銀行業沒有必要因為全面開放而驚慌失措。由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還受到有限的約束,在一定時間內不太可能形成強大的系統網絡,只可能是局域網,因此暫時還不會對我國的銀行業構成根本威脅。只要我們有充分的認識,有高效率的行動,就完全有可能自如地應對出現的各種情況和問題。(作者吳允和 系北京資深媒體人、中國商業周刊副總編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