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大牛市中券商被追逐的另一面:仍靠傳統業務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 09:52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張勇 上海報道

  一輪久違的大牛市使在困境中煎熬了數年的券商們終于又開始大把賺錢了。不過,券商并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宿命,仍依靠傳統業務“脫貧”,當年券商為拓寬盈利渠道而向管理層強烈要求開展的一些創新業務卻只貢獻了十分有限的收入。

  當2004年8月中國證監會正式啟動創新試點券商的資格評審時,不少人士都認為證券行業將很快發生深刻的變化,業務發展的空間將迅速打開。然而,兩年多過去了,即使創新試點券商的數量已經增加至18家,但創新業務的發展速度卻并不像當初設想的那樣快。從去年國慶節之后,一些券商上報的創新業務項目遲遲難有回復。

  創新力度有限

  現有創新試點類券商所開展的創新業務主要集中在集合理財、權證創設、資產證券化上。而開展了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券商數量十分有限,權證創設也是在配合

股權分置改革的過程中階段性地開展,只有集合理財開展的規模比較大。

  近日,中信證券對2006年的業績進行了預告,東方證券也公布了未經審計的2006年年報,兩者的業績都非常驕人,其中中信證券業績預增450%,東方證券實現凈利9.33億元。

  根據中信證券2006年前三季度報告,經紀業務的手續費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第三季度開始,證券承銷業務比重占到全部收入比重的20%左右。

  而東方證券的報表顯示,在其主營收入構成中,手續費收入和自營業務差價收入分別高達33.6%和44.6%,合計接近80%。雖然東方證券在2006年發行了國內首個租賃資產證券化產品,但這一項業務形成的收入與18.6億元的主營業務相比微乎其微。

  因此,海通證券研究所陳崢嶸判斷,2006年中國證券行業基本上能夠實現全行業盈利,但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自營、經紀等傳統業務,集合理財等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也是券商盈利的重要來源,而這三項業務的收入總和可能會超過全部收入的八成。

  1月10日的深圳轄區機構監管工作會議提供的一組數據也顯示,深圳地區證券公司2006年的手續費收入、自營證券、金融企業往來收入構成了總收入的主要來源,券商仍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集合理財雖然也屬于創新業務,但其與以前的委托理財基本還有些類似,如果在市場行情出現巨大波動時控制不利,不僅不能盈利,反而會導致損失。

  因此,國內券商所開展的創新業務一直比較有限,而2006年這些業務的收入在券商所有收入中的占比也十分微薄。

  監管層謹慎

  創新業務收入有限,與監管層改變了對券商進行創新的態度從而導致了創新業務減速也不無關系。

  “2006年國慶節之前我們曾上報了幾個創新方案,其中包括產業投資基金等項目,但到現在也還沒有得到批復。”上海某證券公司創新業務負責人對本報表示,“除了集合理財產品,其他的業務創新在向上報批時都很難得到批復。”

  事實上,這家券商碰到的情況并不是個例。據了解,目前海通證券、申銀萬國、光大證券和華泰證券等創新試點券商都有數量不少的創新業務方案已“積壓”了一段時間,并且一直少有回復。

  同時,曾經計劃在2006年8月就啟動的融資融券業務至今仍然沒有開始試點,甚至連股指期貨的推出也有傳言稱將延后到2007年4月份之后,似乎所有的創新業務都在緩行。

  而這種情況與創新試點開始之初有相當大的不同,因此,許多券商人士都感覺到,監管層對創新的態度似乎由當初的積極推動轉為了謹慎對待,券商上報的一些創新業務申請遲遲未能得到批復,反映出監管層并不希望券商的創新步伐太過激進。

  更為明顯的一個現象是,前一段時間市場上十分火熱的券商借殼開始逐漸降溫。1月11日,江蘇舜天(600287.SH)、弘業股份(600128.SH)和江蘇開元(600981.SH)三家公司同時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并未與華泰證券就借殼有過任何接觸,而華泰證券方面也在近日表示將以IPO的方式實現融資。

  光大證券在1月9日對外宣布正式啟動IPO,這意味著光大也放棄了借殼的計劃。

  另外,前期一直在準備成立證券控股集團的眾多券商也沒能取得更多的進展。業內人士認為,結合這一現象和光大、華泰在上市策略上的變化,說明券商不僅僅在業務創新上步伐減緩,在組織架構上的創新也暫時難以得到管理層的支持。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梁靜表示,其實券商還是十分積極地在研究業務創新,但一些限制決定了券商在創新上不可能太快,創新業務的進展快慢還是取決于監管層,券商的創新不僅需要自己的積極性,還需要政策大環境的配合。

  光大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吳亮稱,“我們一直在積極準備,只要得到批準,我們的創新業務隨時可以開展。”

  創新背后的風險

  接近

證監會的人士指出,事實上,經過兩年來的試點,證監會發現券商在業務、組織架構等方面的創新進展過快,尤其是券商通過借殼上市實現組織架構的創新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因此,監管層放緩了對券商進一步創新的審批。

  上述人士表示,一直希望能夠取得創新資格的試點券商在行情回暖的情況下,仍然依靠以往的傳統業務,并且以此大舉盈利,一些中小券商在買方業務上有巨大斬獲,這些其實是蘊藏著風險的。

  一方面,過多的參與直接投資很有可能把券商帶入以往“做莊”的老路,一旦行情發生大的波動會給券商形成巨大壓力;另一方面,過多依賴傳統買方業務的收入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券商尋求突破,而失去創新的動力自然無法使券商轉型成為真正的證券服務商。

  浙江證券期貨業協會的相關人士也表示,“目前來看,證券市場經過股改之后,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卻被火爆的行情掩蓋了。而已經實施借殼的券商在借殼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可以證明有些證券人士仍然沒有改變以往的經營觀念。監管層也意識到了這些。”

  深圳證監局局長張云東就在其轄區機構監管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將鼓勵證券公司在規范的前提下創新發展,鼓勵證券公司上市、重組,實現市場化行業整合。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0,1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