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創新就是改變以往成功的想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2:52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張軍

  去年歲末,我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論壇上說,只要我們扎實工作,把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理論研究按照目前的勢頭推進下去,5年后中國經濟理論研究的中心會南移上海。但這需要我們在理論上有更多創造性的工作。一講到創造和創新,大家就會把它解讀成非常復雜的事情。因為復雜,真正去搞懂它的人也自然就減少了。那些關于創新的言論和論壇,往往流于形式而讓人感覺到空洞無物。

  有一天讀報,我讀到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在北京接受香港中文大學的名譽博士證書時說,中國的年輕畫家一直是模仿多于創造。模仿的優勢今天不僅存在于美術界,在經濟學界也是如此。模仿是重要的本領,也是我們不能過于貶低的現象。但是,模仿多了就變成了模式,形成慣性,阻礙創新文化的形成。模仿最大的問題是限制了我們發現理論的能力。

  中國不缺少模仿的人才和能力,但是我們缺少理論。為什么我們的理論不發達?在科學的很多領域,過去50年為什么沒有大陸的中國人提出的理論?主要的問題就在于我們不會去改變過去的想法。我們喜歡追求成功,這是中國人的一大特點。一個人一旦成功了,出名了,那么他的成功的想法和做法就會被追捧不放,走到哪都有效應。為什么中國人那么熱衷追求獎勵?追求大師?那么看重名人?因為名人代表成功,大家都希望學習名人成功的秘訣。都希望沿著名人的足跡也成為名人。

  這個社會這么看重名人和大師,這么追求著大師的出現,這個社會怎能有理論?就本質而言,理論就是創新活動的結果。你沒有理論,就證明你沒有創新活動。所以,我們要創新,走創新的道路,就是要有理論,不光在自然科學,而且在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我們缺的就是理論。我們有人手,吃苦耐勞,能做事,能做好事,但我們更缺少的是對理論感興趣的人。

  理論是什么?其實,理論不過是更巧妙、更聰明地解決問題和解釋問題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想法有很多,更有過去被證明為權威的想法,但依然不能窮盡新的和更巧妙的想法出現。因此,理論工作是沒有終點的工作。而要發現理論,你需要放棄一些現有的理論,需要改變思考問題的傳統方式,哪怕這個方式是有效的。

  就經濟學者而言,我們現在絕大多數的習慣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我們在讀書期間(包括博士階段)基本造就的。的確,這個訓練對于成為一個經濟學家而言是重要的能力。但要真正成為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你需要跨越這個邊界。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尋找嶄新的解釋復雜問題的理論,挑戰大家接受了的理論。這的確不容易做得到,但卻需要我們去做。

  就像一個畫家在美術學院的訓練是從素描開始的,但是太好的素描基本功既可能是一個人成為畫家的條件,又往往可能阻礙他日后成為一個真正有社會影響的畫家。在這個方面,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可謂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也是他老人家提醒年輕畫家的地方。你必須走自己的路來創作,你需要自己的方式。這就是創新。而要發現自己的方式,你就需要不斷去改變已有的想法,特別是別人已經成功的想法。這就是創新性的思維。

  舉一個例子吧。去年11月我在韓國高麗大學參加會議,三星電子的副總裁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次,他在漢城國家音樂廳,世界著名的指揮大師上臺指揮交響樂隊的演出。可是,坐在前排的他發現,背對聽眾的指揮家的一只襪子套住了他的一只褲管。非常的尷尬局面。沒有人在現場能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因為我們總是在穿了褲子之后再穿襪子,我們可能都曾出現過這個尷尬。穿了褲子之后再穿襪子這個理論存在很長時間了,我們都受了這個理論的影響。人們也許可想出很多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都很難避免這個尷尬的發生。要知道,避免這個尷尬發生的最好方法是先穿襪子,最后穿褲子,改變長期以來我們的習慣做法。

  這個故事正是提醒我們,創新常常是徹底改變過去習慣了的思維和做法。這個道理對數學、物理、藝術以及經濟學來說都一樣地適用。改變這樣的思維方式并不容易,因為我們太習慣于先穿褲子后穿襪子了。但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從小時候、從小事情就不斷被我們鼓勵其想法的改變,我們還是有希望在理論、進而在科技上走向創新主導的經濟社會的。

  (作者系

復旦大學
中國經濟
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