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券商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 02:43 第一財經日報

  蔣飛

  中信證券年賺22億元,只是去年券商全行業豐收的一個縮影。有研究報告顯示,去年前10個月,107家證券公司實現凈利潤168億元,凈資產收益率20.8%

  “中信證券(600030.SH,下稱‘中信證券’或‘中信’)的盈利數字的確有些出乎意料。在證券公司的第一梯隊中,中信的優勢正在逐步擴大。”財富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曹海毅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1月9日,中信證券公布了22億元的2006全年盈利預測,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2005年僅4億元的凈利潤。這一盈利數字,超過了各大券商分析師普遍的預期——15億~16億元。

  不僅僅是中信一家,去年的牛市行情和大盤藍籌的接連上市,幾乎讓券商全行業一夜間從煉獄步入天堂。中國

證監會會計部一位官員去年底在深圳表示,2005年全行業凈利潤是-110.11億元,但是到2006年上半年,全行業就實現盈利122.77億元,以至于有非業內人士這樣發問:“是不是2006年的數字少了一個負號?”

  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的研究報告,2006年前10個月,107家證券公司實現凈利潤168億元,凈資產收益率20.8%,行業持續虧損的狀況已得到根本扭轉。傳統業務是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經紀、投行和自營三大主營業務分別實現收入244億元、68億元和80億元。就基本業務量來看,截至去年11月份,境內股票市場籌資額、股票基金交易額分別達到2023.3億元和7.66萬億元,比歷史最高的2000年分別高出31.3%和26%。

  伴隨著行業性的轉暖,證券行業的集中度也在提高。經過3年的券商綜合治理,全國證券公司數量從接近140家下降到107家。截至去年10月,風險券商處置完畢。在此基礎上,監管層鼓勵優質券商以市場化手段進行同業兼并收購,以實現資源向治理規范、競爭力強的公司轉移。

  “不過,相對于保險行業,國內證券行業還是比較分散的。從國外成熟市場的情況來看,證券行業走向寡頭競爭是必然的趨勢。”華泰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劉曉昶說,“中信證券以及即將上市的廣發證券等一線券商,最有可能扮演這樣的寡頭角色。”

  中信4年陽謀

  中信的崛起,肇始于4年前的IPO。

  1995年10月,中信集團公司及其下屬3家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中信證券有限公司。2002年12月13日,中信證券公開發行4億股A股,籌資17.6億元,并于2003年1月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迄今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券商IPO,另一例——宏源證券(000562.SZ),上市之初為一家信托公司。

  此后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一次短暫的繁榮,到2004年,乍暖還寒的行情讓證券行業再一次步入低谷。2004年初南方證券被行政接管,2005年大鵬證券倒閉,問題券商長期積累的風險集中爆發。“但是中信證券多年來一直嚴控自營規模,因此不但得以規避熊市的沖擊,更利用自身的積累和上市籌集的資金乘機進行低成本收購。”曹海毅說。

  “2004年營業部的收購成本低到不可想象的地步。不是沒有人想收,但是畢竟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如果市況繼續低迷,多一個營業部就是多一個包袱。”深圳一家綜合類券商經紀業務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雖然在行業低谷進行低成本擴張是常見的商業策略,但畢竟還是需要有戰略眼光。”國泰君安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梁靜對本報記者說。

  從2004年開始,中信證券相繼參與了萬通、華夏證券和金通證券的風險處置和收購,并在三券商的基礎上成立了中信萬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中信金通證券。截至目前,中信證券對3家子公司分別持股79.9%、60%和100%,3家券商擁有的營業部數量分別是25家、113家和36家。按照控股比例計算,加上母公司的40家營業部,中信證券實際控制的營業部超過165家。國泰君安證券預測,如果中信控股的3家子公司均能達到母公司的營業部平均交易水平,則公司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將提升至10.9%。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對華夏證券的收購無異于“蛇吞象”。“在收購之前,我們的經紀業務規模不及華夏證券的一半。”中信證券一位高管對本報坦言。但是到2005年底,在只計算了中信建投證券全年最后兩個月經紀業務數據的情況下,中信證券的股票基金交易總額已經躋身行業前10名。

  “中信證券可以說運氣非常好,它的收購發生在熊市的尾巴,正好趕上了2006年牛市的開端。”劉曉昶說,“2005年,由于市場仍然低迷,中信證券經紀業務的擴張并未馬上兌現成收益,但是到了2006年,情況立即發生逆轉。特別是去年第四季度,市場實在是太好了。”

  除了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也是中信證券的主要利潤增長點。2006年,中信證券相繼參與了中國銀行保利地產中國國航江山化工工商銀行和廣深鐵路的A股發行主承銷,預計2007年還將為中國鋁業、平安保險和中信銀行等大盤藍籌的發行上市提供服務。華泰證券預測其全年的承銷收入在8億元以上。

  此外,中信證券在2006年實現了對中信基金100%控股,并增持華夏基金股權至60.725%。去年基金行業管理規模亦出現井噴式增長,中信基金和華夏基金在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制度嬗變

  眼前雖然一片盛世景象,但劉曉昶還是存有一分擔憂。“應該看到,包括中信證券在內,經紀、投行和自營3項業務仍然是目前券商主要的利潤來源。但是這些傳統業務,又恰恰是靠天吃飯的。走不出這個怪圈,就可能還會有一次輪回。”

  國信證券經紀事業部總裁陳革卻持相對樂觀的態度。“主要的證券公司還是那么幾家,人也還是那些人,但是制度變了。”陳革說,“券商的綜合治理雖然說不上可以同股權分置改革的里程碑意義相比,但是整個行業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陳革曾全程參與過國信證券的創新類券商資格評審。“對于經紀業務、自營業務這些重要領域,監管已經細致到每一個角落。券商的一舉一動,尤其是客戶資金的安全和自營證券的情況,都在地方證監局有備案,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監管層掌控之下。”

  各項業務資格與凈資本掛鉤的全新監管方式,也在加強券商風險承受能力的同時,鼓勵其做大做強。券商開展各項業務,特別是創新業務,必須達到相應凈資本門檻。

  在業務結構方面,由于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創新業務的開展,中國證券市場有望擺脫“單邊市”格局,券商的盈利模式也得以趨向多元化,更多地向創新業務轉變。“美國市場在經歷了2001年的網絡泡沫破滅后,市場交易并沒有因此而明顯地交投清淡,高盛等主要券商的盈利也沒有發生很大波動。”曹海毅說,“融資融券、備兌權證和股指期貨這些創新業務,以及基于其上的創新金融服務,是國內券商未來的方向。”

  要取得創新業務的主動權,首先是充實凈資本。去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完成了定向發行5億股,此舉不但引入了實力雄厚的中國人壽集團作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更將公司凈資本擴張到88.5億元。

  其他未上市券商則在積極準備上市融資,以提升凈資本規模,2007年將是券商的上市年。廣發證券借殼上市有望很快實現,光大證券、招商證券等將啟動IPO。“廣發上市以后,會擴張得很快,對我們競爭壓力很大。”上述中信證券高管表示。

  中信的崛起,或許只是券商群雄逐鹿的開始。插圖/蘇益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第一財經的網站:www.china-cbn.com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廣州)0755—82416077(深圳)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