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2004和2005年證券期貨相關資產評估分析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30日 05:44 中國證券報

  資產評估作為資本市場重要一環,在企業改制、首次公開發行、收購兼并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試圖通過比較分析2004和2005年資產評估機構在證券、期貨市場中的執業情況,為讀者從證券、期貨市場的角度了解資產評估行業提供一些幫助。

  根據主管部門的不同,我國目前的資產評估行業可分為財政部管理的資產評估行業(即狹義概念上的資產評估行業,相應的行業協會為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國土資源部管理
的土地估價行業(行業協會為中國土地估價師協會)和礦業權評估行業(行業協會為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建設部管理的房地產估價行業(行業協會為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商務部主管的舊機動車輛評估行業以及保監會主管的保險公估行業。本文僅研究分析狹義概念上的資產評估行業,即財政部主管的資產評估行業。

  鑒于數據來源、技術手段、時間人力有限,本文分析可能有失全面準確,因此僅供讀者參考。請勿根據本文結論對評估機構進行評價、選擇或進行其它影響其行為、利益的活動。

  1.資產評估機構

  1.1 總所

  截至2005年底,經

證監會
財政部
共同確認的具有證券執業資格的資產評估機構共有101家。因為東方資產評估事務所有限公司未提供數據,本文將之剔除在外。因此,本文的分析基于100家評估機構提供的相關數據。

  納入分析的100家機構,分布于全國21個省份(見表1.1),平均每省約5家。其中,在北京注冊的有38家機構,雄居榜首。上海和廣東分別有9家和8家機構,位居第二和第三,但遠遠少于北京。江蘇、遼寧和山東均為5家,浙江4家。福建、黑龍江、湖北、天津各3家,安徽、河南、湖南和新疆各2家。排在末位的是甘肅、海南、山西、陜西、四川和重慶,分別只有1家注冊。整體而言,經濟發達省份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注冊的機構比較多,而其他省份的機構比較少。

  表1.1評估機構注冊省份分布表

  1.2 分所

  1.2.1 分所機構分布

  100家評估機構,擁有109家分所(見下表)。半數以上機構(56家)沒有分所,設有分所的機構有44家。其中,設有1家分所的機構有15家,設有2家分所的機構有19家,設有3家分所的機構有3家。另外,除2家機構設有6家分所外,設有4家、5家、7家、8家和11家的機構各有1家。可見,除少數機構以外,大部沒有分所或只有1家或2家分所。

  表1.2分所機構分布表

  1.2.2 分所省份分布

  相對總所,分所的分布更為廣泛?偹植加21個省份,而分所分布于27個省份(見表1.3),平均每省有4家分所。北京和上?偹萍,但分所比較少,上海有4家分所,北京僅有2家分所。廣東的總所和分所都比較多,總所8家列第三,分所有12家而位居榜首。山東的分所數量居第二,擁有10家分所;江蘇和黑龍江因各有9家分所,而并列第三。其他省份的分所數依次遞減。分所最少的是浙江、安徽、新疆、寧夏、青海和西藏,僅有1家。

  表1.3 分所省份分布表

  2.注冊資產評估師

  2.1 注冊資產評估師人數分布

  表2.1是關于100家評估機構注冊資產評估師(以下簡稱“評估師”)人數的描述性統計。截止至2006年12月8日,100家評估機構共有評估師5,069人,平均每家約51人。每家機構平均評估師人數大于中位數,說明評估師人數分布右偏。評估師人數最多的機構有336人,最少的9人。均方差比較大,說明各所人數分布比較分散。

  表2.1評估師人數描述性統計表

  在100家評估機構中,評估師在60人以上的機構有26家,說明我國有相當多的資產評估機構已達到一定規模(見表2.2)。評估師在20~30人之間的機構最多,約占三分之一(31家);30至40之間的機構也比較多(22家),40至60之間的機構只有9家。按照當前的證券執業資格管理辦法,評估師人數在20人以下的將要失去證券執業資格。評估師在20~40人之間的機構相當多,而在40-60人之間相對少,可能是20人要求導致的人數分布格局。

  表2.2評估師人數分布表

  2.2 注冊資產評估師學歷分布

  2.2.1 總體情況

  從表2.3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證券評估機構中,擁有本科學歷的評估師人數最多,有2,988人,占全部人員的大半(59.03%)。其次是大專人員,有1,568人,占全部人員的30.98%。碩士和大專以下人員各有383和112人,占7.57%和2.21%。博士比較少,僅有11人,比例不到1%?梢,目前注冊資產評估師的主流學歷為本科和大專。

  表2.3評估師學歷分布表

  2.2.2 大所評估師學歷分布

  不同規模的評估機構,其評估師學歷分布可能不同。本文以評估業務收入的高低來指代評估機構規模的大小。評估業務收入有兩個口徑:評估業務總收入和與證券相關的評估業務收入(簡稱證券收入)。從表2.4可以看出,評估業務總收入和證券收入前十名證券評估機構的博士、碩士和本科比例均高于所有機構,而大專和大專以下文憑則低于所有機構。這表明,大所的學歷構成要高于平均水平。這也許是大機構有愿望也有能力聘請到高學歷的員工。

  表2.4評估師學歷比較表

  2.3評估師年齡分布

  2.3.1 總體情況

  具有證券評估資格機構的評估師年齡分布情況見表2.5。30到40歲的評估師人數最多,為2,767人,占總人數的54.96%。另外,40歲以下的評估師占總評估師人數的62.42%。整體而言,評估行業的從業人員年富力強。

  表2.5評估師年齡分布表

  2.3.2 大所評估師年齡分布特點

  從表2.6可看出,大所30歲以下和50歲以上的評估師比例低于所平均水平,但30-50歲這個年齡段的評估師比例高于所平均水平。這說明,大所有能力聘用到具有一定工作經驗并且年富力強的員工。

  表2.6評估師年齡比較表

  3.評估業務數量

  3.1評估業務數量-基本情況

  2004年,有2家評估機構的證券收入為零,有19家承做了與證券相關的評估業務但沒有填報業務信息,有79家機構填報了886筆評估業務。2005年,有5家機構沒有承做與證券相關的評估業務,23家機構雖承做但沒有填報相應信息,有72家機構共填報了656筆業務。本文分析基于機構填報的2004年的886筆以及2005年的656筆與證券期貨相關的評估業務信息。

  3.1.1 描述性統計

  2004和2005年評估業務數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3.1。如果僅根據現有信息分析,2005年業務量相對2004年萎縮,從2004年的886筆降至2005年的656筆。相應地,2004年每家機構的平均業務數也高于2005年,前者為11筆,后者為9筆。但是,兩年的中位數卻相等,均為6筆。比較兩年的最大值,發現2004年的最大值為219,遠遠大于2005年相應數值(58筆業務)。這可以部分解釋兩年的中位數相同但2004年平均數大于2005年平均數。兩年的最小值都為1,這是因為本文業務數量的分析是基于承做評估業務的機構。另外,兩年的均方差都大于相應的平均數,表明2004年和2005年各機構的業務數量分布較為分散。

  表3.1評估業務數量描述性統計表

  3.1.2 市場集中率

  觀察2002~2005年的業務數量CR4與CR8指標(見圖3.1),四年的集中度呈小步上升趨勢,表明市場結構達到了相對穩定的階段。2004年集中度異常高,是因為有個別機構2004年的業務量特別大而推高了該年的集中度。

  3.2評估業務數量-評估目的

  根據評估業務的評估目的,可以將評估業務劃分為重大購買、出售、置換相關評估(以下簡稱“重組評估”)業務,改制評估業務和其他評估業務三種類型。其中,其他評估業務主要包括抵押評估、投資評估、清算評估、拍賣評估等。

  3.2.1 明細組成

  按評估目的分類的評估業務數量分布表和結構圖分別見表3.2。總體而言,重組評估業務和其他評估業務比較多,改制評估業務數量則非常有限。2004年重組評估業務有312筆,占該年總業務量的35.21%;改制業務只有40筆,比例僅為4.51%;其他評估業務占據評估業務之首,有534筆,比例高達60.27%。2005年,各項業務數均有所減少,尤其是其他評估業務。其中,重組評估業務減少了29筆,改制業務減少了9筆,其他評估業務減少了178筆。由于其他評估業務數的大大減少,重組和改制評估業務數雖然減少,比例卻都有上升,重組評估提高了6.41%,改制評估業務提高了0.22%。從業務數量可看出,2005年評估市場有所萎縮,評估機構的生存發展的壓力加大。

  表3.2評估業務數量分布表-評估目的

  3.2.2 描述性統計

  表3.3則是按評估目的分類的評估業務數量描述性統計。從每家機構發生業務的平均數來看,依舊是其他評估最高,其次是重組評估,最少的是改制評估。從趨勢上看,2005年機構平均承接業務數也呈下降趨勢。2004年,機構其他評估業務平均數為8筆,2005年下降為6筆;重組評估從2004年的6筆下降為2005年5筆;改制評估2004年的平均數為3筆,2005年下降為不足兩筆。

  另外,重組、改制、其他業務和全部業務的平均數均大于中位數,說明這幾組的分布重心都右偏。就三種分類業務而言,2004年的業務數量的最大值落在其他評估組,2005年則落在重組評估組。最后,各組的均方差均大于相應的平均數,說明業務數量各機構之間的分布比較分散。

  表3.3評估業務數量描述性統計表-評估目的

  3.3評估業務數量-機構所在地

  納入本文分析的100家評估機構,分布在全國21個省份(見表1.1)。表3.4列出發生在各省份的評估業務數量。2004年,發生在山東省的業務最多,達236筆,占總業務量的26.64%;其次是北京,發生業務223筆,占總業務量的25.17%;業務量最少的省份是山西和甘肅省,僅有2筆業務。但在2005年,2004年排名第一的山東,其業務量大為下降,僅為34筆,以5.18%的市場份額而排名第五。北京則接過山東的旗幟,2005年排名第一,發生業務206筆,市場份額為31.40%。新疆因為沒有發生業務,而處于末位。2004年排名末位的甘肅,業務量繼續萎縮,2005年僅發生1筆業務。

  表3.4評估業務數量分布表-機構所在地

  表3.5則是各省份平均業務數情況。山東省在2004年不僅總業務數雄居第一,其機構平均業務數(47筆)也為最高。但隨著2005年總業務量的下降,平均數的名次跌至第8位。北京2005年機構發生的總業務數最多,但因該地機構數量也很多,大大攤低了平均數,致使其平均數僅為5筆而排至10名開外。海南和重慶異軍突起,以平均業務數18和17筆,而列居2005年的第一和第二名。

  表3.5評估業務平均數分布表-機構所在地

  3.4評估業務數量-機構性質

  從表3.6可看出,專營機構發生的業務總數和平均數均大于兼營機構。2004年,專營機構發生855筆業務,平均每家機構發生13筆;而兼營機構僅有31筆,每家平均3筆。2005年,專營機構發生的總業務數下降至625筆,每家平均數下降至10筆;兼營機構的總業務數仍為31筆,但因為機構數目的減少,平均業務數提高至3筆。

  表3.6評估業務數量分布表-機構性質

  3.5評估業務數量-評估委托人

  評估委托人可能是資產受讓方,也可能是資產占有方,還有可能是其他關聯方。2004與2005年按評估委托人分類的評估業務數量分布情況見表3.7。兩年的大部分業務均由資產受讓方委托:2004年有601筆業務,占當年所有評估業務的67.83%;2005年有408筆業務,為該年業務的62.20%。資產受讓方委托的業務比較多,可能是因為受讓方擁有的資產信息比較少,從而更需要借助于中介機構評估資產的價值。

  從趨勢上看,相對2004年,2005年由資產受讓方和資產占有方委托的業務有所萎縮,而由其他關聯方委托的業務則呈上升趨勢。其中,資產受讓方委托的業務數量減少了193筆,比例下降了5.63個百分點。資產占有方委托的業務數從2004年的164筆降至2005年的92筆,導致比例下降了4.49個百分點(從18.51%降至14.02%)。由其他關聯方委托的業務數量則由2004年的121筆提高到156筆,比例從13.66%上升到23.78%,增加了10.12個百分點。

  表3.7評估業務數量分布表-評估委托人

  3.6評估業務數量-評估方法

  因資料有限,我們無法獲取2004年度各評估數量對應的評估方法,因此本小節僅對2005年度進行分析。2005年度評估業務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成本法、收益法、市價法、每股凈資產調整法、假設開發法、成本逼進法和基準地價法以及這幾種方法的組合(見表3.8)。在2005年填報的656筆業務中,有73筆業務沒有提供評估方法信息,以下將對其余的583筆業務進行分析。

  就單一方法而言,成本法的使用居于首位,為409筆,占所有評估業務的70.15%;其次是收益法,有46筆業務,比例為7.72%;緊居之后的是市價法,有39筆業務,比例為6.69%。

  因為收益法使用非議較多,本段對收益法作進一步的介紹。除了上文提到的單一使用收益法的45筆業務,還有3筆業務在采用收益法的基礎上用成本法進行驗證;6筆業務同時使用成本法、市價法和收益法;8筆業務采用收益法去驗證成本法的結果。概而言之,有62筆業務涉及使用了收益法,占所有業務的10.63%。

  表3.82005年度評估業務數量分布表-評估方法

  3.7評估業務數量-評估基準日

  對所有業務而言,評估基準日最為集中的月份依次為12月、3月、6月、9月(見表3.9)。2004年,評估基準日為12月的業務有166筆,占該年具備評估基準日信息業務(835筆)的19.88%; 評估基準日為6月份的業務有124筆,比例為14.85%;3月份和9月份的業務相當,分別為81筆和80筆,比例均約為10%。在2005年具備評估基準日信息的633筆業務中,148筆落在12月份,其相應比例高達23.38%; 75筆業務的基準日為3月份,相應比例為11.85%; 6月份為73筆,比例為11.53%; 9月份為58筆,比例為9.16%。從圖形上看,3月、6月、9月和12這四個月均為曲線最高位的折點(見圖3.2)?梢,評估基準日在每季度末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尤以12月份居高。重組、改制和其他評估業務,也基本顯現這一規律,因篇幅有限,本文不再逐一介紹。

  表3.9評估業務數量分布表-評估基準日

  4.評估業務收入

  4.1評估業務收入-基本情況

  4.1.1 描述性統計

  為了比較全面地了解證券評估市場,下面對評估業務總收入和與證券相關的評估業務收入(以下簡稱“證券收入”)進行分析。表4.1、表4.2和圖4.1是關于100家機構歷年評估業務總收入和證券收入的描述性統計資料。從中可看出,2002年至2004年,評估業務總收入的平均值和中位數均逐年增加。2005年,評估業務總收入的平均值高于2004年,但中位數卻較2004年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2004年某些機構的收入比較高導致。證券收入的平均值和中位數的折線則呈先增后減又增又減的波浪形。

  歷年評估總收入和證券收入的平均值都大于中位數,說明這兩種收入的分布右偏現象一直在持續。2005年的評估業務總收入雖總體低于2004年,但歷年最高評估業務總收入卻發生在2005年,達7,500萬元。最高證券收入發生在2004年,為3,429萬元。2005年評估業務總收入的均方差最大,說明該年的總收入分散程度比較大。

  表4.1歷年評估業務總收入描述性統計表

  單位:萬元

  表4.2歷年證券收入描述性統計表

  單位:萬元

  4.1.2 市場集中率

  評估業務總收入CR4與CR8指標最低的年份為2003年,2004年和2005年逐年升高。從該指標來看,評估市場的格局有集中的趨勢。但四年的證券收入的CR4與CR8指標先減后增又減,表明證券期貨評估市場的格局尚未穩定(見圖4.1)。

  4.2評估業務收費-評估目的

  4.2.1明細組成

  表4.3是按評估目的分類的評估業務收費分布表和結構圖。總體而言,除了2005年其他評估業務的平均收費金額,無論是總收費金額,還是平均收費金額,2005年各項收費都低于2004年。2004年來自重組評估業務的收費為4,342.56萬元,平均收費為13.92萬元。2005年,重組業務總收費為2,922.49萬元,平均收費為10.71萬元。改制業務收費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其總收費從2004年的3,254.25萬元猛降至2005年的1,318.49萬元,平均收費從2004年的81.36萬元下降至2005年的42.53萬元。其他評估收費的總收費也呈下降的趨勢,可喜的是,其平均收費有所提高。重組、改制和其他業務收費的全面下降,導致所有業務的總收費和平均收費指標下滑,總收費從11,488.90萬元下降至7,147.00萬元,平均收費從12.97萬元跌至10.89萬元。

  從結構上看,改制評估業務收費占總收費的比重比較小,而且其比重還在繼續下滑。2004年,改制評估業務的比重為28.33%,而重組和其他評估業務的比重分別為37.80%和33.88%。2005年,改制業務的比重下降至18.45%,而重組和其他業務的比重均提高到40%左右。這說明,改制評估市場呈萎縮狀態,機構可能通過開拓重組和其他業務來拓展其收入渠道。

  表4.3評估業務收費分布表-評估目的

  在實際調查中,評估機構也普遍反映目前評估收入太低,執業環境太差,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評估收費標準過時。目前評估機構的收費依據還是10年前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和國家計委物價局聯合發布的《資產評估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價費字[1992]625號)文件,而且許多地方,甚至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政府發文要求評估機構收費打折。 (下轉第A15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