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終特稿之2:股改為牛市開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28日 15:09 金羊網-羊城晚報 | |||||||||
如果說,2005年是解決中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問題的開啟年,那么,2006年就是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攻堅年并取得豐碩成果。 2005年5月9日首批試點公司啟動股改,截止至2006年12月25日,兩市已有1269家公司完成股改或進入股改程序,股改公司家數比例達94.49%,市值比例達96.79%,兩市未進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僅剩下71家。正如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所說,股改已經基本完成。
2005年歲末,上證指數仍在1150點上下徘徊。2006年年末,上證指數已經跨越2500點。股改讓中國股市置之死地而后生,為牛市開路。 “新老劃斷”登臺 5月15日,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公告,G長電發行認股權證申請已通過審核。這是“新老劃斷”啟動后審核的首單再融資申請,正式開始實施“新老劃斷”。 5月25日,A股市場暫停一年多的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重新啟動———中工國際宣布啟動全流通條件下的首單IPO。對中國資本市場而言,這具有標志性意義,它標志著國內證券市場由此邁出了股改中“新老劃斷”的關鍵一步。 此后,IPO一家接著一家,其中,中國銀行、大秦鐵路、工商銀行、廣深鐵路等一個個超大盤股相繼平安“著陸”滬深股市,至此,困擾股市多年的“新老劃斷”問題終于得以了斷。 揮別G股時代 G股,在中國股市16年歷史中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其背負的使命卻非同一般,故有“G股時代”之說。 G股時代,始于2005年6月17日,完結于2006年10月9日。2005年6月17日,因為成功實施股改,三一重工股票簡稱變更為“G三一”,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上的第一只G股。2006年10月9日開始,G股全部去“G”恢復原來簡稱。不過,同日起,未實施股改的公司股票簡稱前則要加上“S”標記。從G股到S股,股改進入收官階段。 據統計,截止至2006年12月25日,滬深兩市未股改的S股尚余71家。對于這些S股,滬深交易所已經宣布,將對這些公司的股票實施漲跌幅限制降為5%、采取與ST、*ST股票相同的交易信息披露等監管措施,并將其中的樣本股公司剔除出指數等“差異化制度安排”。分析人士指出,限制交易政策一旦實施,未股改公司將徹底被邊緣化。 引爆牛市 全流通,曾經是一個讓中國股民聞之色變、讓中國股市聞風即跌的東西。股改,也被認為是增加市場供給,從而給股市造成巨大資金壓力的禍首。 一年前,對2006年行情最悲觀預測的論據之一,就是年內將有760億元市值的限售G股解禁。然而,一年后的市場情況表明,股改與中國股市大牛市并行不悖。 一年前,三一重工大股東承諾兩年以后而且19元以上才減持,當時三一重工的股價是6.8元左右?峙抡l也想不到,三一重工股價上到19元不僅成為可能,而且需要的時間僅僅是11個多月。11月21日,三一重工收報20.01元,昨日最高則觸及32.49元,收報32.33元。 股改引爆2006年中國股市大牛市。因為,對股權分置“四宗罪”———資本市場定價機制嚴重扭曲,上市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不利于上市的公司的市場化和資本運營,不利于國有資本運營和管理———的徹底改造,已經給中國股市帶來了積極的意義。全流通對股票估值體系產生的影響、大股東行為的轉變、市場融資功能恢復為股市提供的更多的新鮮“血液”,都成為吸引投資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等大規模進入股市的動力。由于股改的推進,境外投資機構也逐步改變對A股市場的看法,引發了其資金流向的逆轉,國內部分優勢企業的股改更是成為了境外機構追捧的核心目標,市場資金活水由此源源不斷。 “小非”解禁沖擊在后 2006年6月19日,在股改實施一年后,三一重工1093.69萬股法人股率先解禁上市流通,標志著中國股市正式邁進了全流通的時代。 據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的統計分析,按照股改時確立的“鎖一爬二”(頭一年鎖定不許流通,第二、第三年以爬行速度各流通5%)的原則,2006年解凍的股票有兩類:一類是持股比例小于5%的股東(通稱“小非”)所持的股票可全部解禁上市;二是持股比例大于5%的股東最多可以減持其持有量5%的股票。其中,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小非”將成為最主要的減持力量。 2006年,兩市合計有184家公司約104.25億股解禁限售流通股,“小非”所持股份占70%左右,解禁的限售流通股市值超過700億元。2007年,這一比例基本維持在60%左右,直到2008年8月后,“小非”累計可減持規模占總可減持規模比例才下降到50%以下。因此,在未來一兩年內,“小非”是構成非流通股解禁的主要力量。從這部分“小非”累計解禁規模來看,明年4月后突破1000個億,明年8月后突破2000億元,這段時期也是“小非”解禁沖擊規模最為密集的階段,隨后進入相對平緩的增長階段。 12月初,新華社記者謝登科一篇題為《正確認識股市現狀投資者需自擔風險》的文章曾經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被認為是管理層的聲音。文中提到:“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接近尾聲,困擾市場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正在逐步得到消除,但是,非流通股對于二級市場的實質性壓力卻尚未開始體現,這些壓力的真正到來之時才是對中國股市發展的真正考驗。”也許,這種壓力在牛市中已經被淡化。但壓力終歸是壓力,在牛市的狂熱當中留點清醒又何妨? 本報記者 嚴麗梅 。ń鹆辏幹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