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制度建設風生水起 證監會牛市不輕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9:06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時光匆匆越過2006這一“似火牛年”,資本市場迎來了許久未見的風生水起;沸騰景象易見,監管部門付出的努力往往難為人所知。本報試圖通過截取7個小小的瞬間,借此反映出監管部門的辛勤工作。

  發工行  不擔心擴容壓力

  6月10日,“新老劃斷”后第一次保薦人培訓在北京舉行。

  這次培訓19天后,中國銀行A股發行完畢。再過4個月,工商銀行成功完成了首單A+H發行。

  正是在這次培訓中,證監會有關官員透露,原來中行差點成為首單A+H,只是因股改未做成。但在當時并不十分明朗的市場形勢下,敢于讓中行迅速回歸A股,如上述官員所說,正顯示了管理層“對資本市場的基石、對上市公司結構進行全面調整”的決心。

  而據說,“中行上市時,管理層還曾想到推出一些消除‘擴容’負面影響的措施,但到了工行上市時,對這些措施,根本連考慮都沒考慮”。

  市場就在短短4個月間,一改過去10余年對擴容的恐懼。當然,從發審會的節奏看,客觀上也保證了這類超級大盤股上市的步調能夠為市場所接受,為資金供給所配合。

  談今年的發行工作,必不可少地要提到定向增發。這個新再融資辦法推出的新再融資品種,以其多方面的優勢,一舉成為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資過程中最熱衷采用的方式,并成為發行市場化改革和創新的重要標志。短短7個月間,已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定向增發意向,而傳統的配股和增發,加起來不過5單過會。

  其實,與中行、工行發行這種從增量角度改善上市公司結構的基本目的一致,定向增發很大程度上是改善存量上市公司質量,進而促進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通過定向增發、整體上市,眾多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凈利潤、每股收益等大幅提高,抗風險能力、持續贏利能力大大增強,潛在的大量關聯交易得以避免,法人治理結構得到改善。通過定向增發,上市公司的上下游合作伙伴成為公司的戰略投資者,公司經營運作更加順暢。通過定向增發,以往不滿足增發資格的二線、三線企業能夠進一步充實資本金、改善盈利能力,咸魚翻身。同時,定向增發降低了發行成本,提高了發行效率,壓縮了披露成本,也不會增加二級市場的即時擴容壓力,實為多贏之舉。

  繼股改釋放出的制度變革效應后,上市公司質量的改善將成為提高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核心要義。制度的接續形成熱點的接續,從而將促進行情的接續。

  股改節奏  年初已定調

  作為證監會今年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股改自然無小事;但要說股改無故事,恐怕是需要點勇氣的———股改怎能無故事呢?

  股改恰恰無故事。在今年重點推進的各項工作中,唯獨股改這個“重中之重”早早顯露出大局已定的端倪。尤其在S股取代G股之后,在中國聯通、中國石化進入程序之后,市場眼中的股改顯然已經“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之后,各批股改名單的公布,漸漸不入大多數投資者法眼;各大財經網站,也將股改專題從顯要位置撤了下來。

  說起無故事,記者倒想起兩次會議上有關股改的情節。一次是今年1月證券系統監管工作會,當時一位官員認為,從時間和進度考慮,股改要劃三道杠:“兩會”前,爭取完成總市值的50%;6月底,完成市值75%;年底前,基本完成股改。

  另一次是4月28日證監會就“新老劃斷”召集的吹風會。是時,股改完成市值已達70%,從時間進度看,比當初預計幾乎提前了2個月。會上,證監會有關人士又提出了調整后的時間表:6月底前,要求所有經過努力能夠進入程序的公司,都要進入改革程序,實在無法進入程序的,要把困難講清楚;三季度,會同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克股改難題;四季度,重點解決股改落后公司的問題,盡最大努力,讓盡可能多的公司進入程序。

  從這兩個情節看來,監管部門對股改工作的把握,基本上做到了節奏準確或稍微提前,且評價標準逐步由市值轉向絕對家數。而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企業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態度轉變。據稱,幾個月以前,就有一些原本股改積極性不高且存在具體困難的企業,為防止成為股改的“尾巴”,主動找到地方派出機構要求幫助解決問題。

  今年股改之所以無故事,恐怕與之前形成的比較有效的工作機制密切相關,這其中,既有五部委的政策配合機制,地方政府的組織領導機制,交易所的窗口指導、把關機制,也有兩類股東的溝通協商機制,機構投票的決策機制,甚至還包括溝通的內容形成機制等。

  作為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之一的股改工作,其本身也是因為基礎性制度建設做得到位,才能有“無故事”順利推進的結果。這是發展我國資本市場過程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股改解決了困擾資本市場多年的基礎性制度問題,同時配合推進了市場的制度建設,并伴以解決了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其他歷史遺留問題。在此基礎上,創新得以開展,行情得以啟動。說是無故事,其實生發出了多少精彩故事?

  熱戰貨幣基金贖回潮

  “眼看著每天都有大量的基金份額被贖回,心情真是焦慮萬分。”面對幾個月前貨幣市場基金遭遇的那場大規模贖回,幾乎每個貨幣基金經理都這樣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現在,貨幣市場基金已經平穩地渡過了這場“劫難”,但一些貨幣基金經理們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仍不免心有余悸。

  在股市行情的回暖,IPO重啟和央行調息三重因素的影響下,進入5月,貨幣市場基金爆發了一輪集中贖回潮,其范圍之廣、規模之大、來勢之兇可謂空前。

  統計顯示,除上投摩根貨幣基金外,其余全部貨幣基金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贖回。截至二季度末,貨幣市場基金的總規模從上季度的2425億份,下降至1249億份,近一半的基金份額被贖回。

  實際上,對于即將出現的贖回潮,市場各方,特別是監管部門早已有所察覺。早在中工國際尚未上市之際,一份名為《關于防范貨幣市場基金風險的提示函》(以下簡稱《提示函》)便已從監管部門下發到各個基金公司手中。

  《提示函》明確揭示了新股發行實行資金申購制度可能將加大貨幣市場基金的申購贖回壓力和流動性風險,要求基金公司做好相關準備和應對工作,并從三方面對工作做出了具體指導。而采取這樣的風險提示形式,在監管部門之前工作中并不多見。

  “密切關注市場趨勢,充分認識風險,保證合規運作,與機構投資者密切溝通,合理測算贖回數量并提前做好準備。應該說,監管部門在風險來臨之際,做到了先知先覺,應對工作部署全面周詳。”業內人士指出。

  在監管部門和基金公司忙碌緊張地進行著準備工作時,贖回風潮如期而至。一位貨幣基金經理回憶,贖回風潮一浪高過一浪,基金規模迅速下降。盡管已經提前做了一些準備,但贖回規模之大超乎想象。

  巨大而集中的贖回風潮既挑戰了基金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也在考驗著監管部門的智慧。由監管部門、托管銀行以及基金公司三方組成了嚴密的監控匯報體系,密切監控貨幣基金的贖回動向。基金公司、托管行除了每周須向監管部門上報周報外,遇重大事項還須上報臨時日報。

  監管部門也在日常監控外,對貨幣基金的合規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

  經過各方努力,在贖回壓力最大的日子里,貨幣基金的整體凈值依然相對穩定,規模的大幅縮水并沒使收益率出現明顯波動。而7月份以來連續凈申購的出現,預示著貨幣市場基金已經平穩度過了這場贖回潮。

  貨幣基金經歷的這場贖回風潮,使得基金公司、監管部門,乃至整個基金行業都經受了一次考驗。從考驗的結果來看,風險被有效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圍內,保護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反映出監管部門監管手段的成熟以及監管水平的提高。

  金融期貨圓夢“9·8”

  9月8日,隨著韓正與范福春共同揭下紅綢,寫有“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的金色牌匾自此“掛在”了中國期貨發展史中,也自此“掛在”了所有的期貨從業人員心中。

  自1995年國債期貨宣布停止交易后,11年間,金融期貨的身影消失在了中國期貨市場這個大舞臺上。當初懷著對金融期貨美好憧憬而步入期貨行業的年輕人們,如今已步入中年。10多年的不懈守望,終于等來了9月8日這天的圓夢時刻。

  “中金所已于日前正式成立,股指期貨將于明年年初上市。”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背后卻凝聚了監管部門多少的艱辛。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期貨部主任姜洋曾坦言,“在我國要建成一個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金融期貨市場,其復雜性和對市場的持續影響力不亞于股權分置改革。”

  了解的人都知道,中金所以及股指期貨誕生的過程是漫長的。從1999年到2006年的7年間,證監會始終為中金所的成立和首只金融期貨品種的推出在制度、技術、人才等方面進行著準備。

  1999年,證監會開始組織相關期貨交易所進行研究,并組成了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金融期貨、期權品種專題研究小組。2004年“國九條”發布后,相關準備工作開始提速。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正式啟動并穩步推進,證券市場固有的一些制度性障礙開始逐步消除,為金融期貨市場的建立提供了條件。2006年9月,中金所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

  “這一時間表只不過粗略地勾畫出金融期貨市場建立的路線圖,”親身參與建立過程的業內人士感慨道,“像《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修訂,風險防控機制的建立,投資者的培育和教育等大量繁復的工作都不為外界人所知。”

  顯然,對于將目標定為“建立合理、完善、高效金融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來說,中金所的成立并不意味著終結,恰恰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未來,我們還將看到國債期貨、利率期貨、匯率期貨等一個又一個新品種的誕生,中國金融期貨市場也將在這一過程中逐步走向輝煌。

  券商風險處置快速高效

  5月8日,股改一周年,新老劃斷。中國證監會大連監管局在大通證券各營業部張貼出公告,內容涉及大通證券的破產重整。當日大通證券各營業部人頭攢動,但奇怪的是,這些圍觀者并非主要為看公告而來;大盤上揚57點,才是熱鬧景象的真正原因。

  恰是一派“股照炒、錢照賺”的升平景象。

  風險處置措施出新———看來多么抽象的一句話。如用“股照炒、錢照賺”,“500萬”,“半年”這幾個關鍵詞來勾勒,再與4年前大連證券行政關閉時營業部被投資者圍攏的情況相比,同在大連的大通證券破產重整,恰好為4年來的券商風險處置和2年來的綜合治理工作,速寫出極具標志意義的一則寓言。

  半年過去,記者看到一份大通證券破產重整的簡短經驗總結。“真是出奇制勝,”某業內人士指著這份總結說,“破產重整的成本只有500萬左右,半年時間基本完成重整,債權方達成和解,大家共贏。算得上是監管機構聯手地方政府快速高效完成券商風險處置的典范。”

  截至目前,券商風險處置路徑已經明確,通過股權轉讓、增資擴股、吸收合并、證券類資產出售、破產重整這五大市場化方式,90%經歷風險處置的證券公司已經實現財務指標達標。大通證券重整形式之新、中期證券填補保證金缺口之速,為此過程添加了最好的注腳。與2004年初相比,券商主要風險指標亦平均下降90%以上。在低風險券商處置過程中,未批設一家新券商,通過重組工作,證券行業資源進一步整合,行業集中度得以提高。

  隨著市場形勢好轉,今年券商全行業盈利有望突破400億元,從而一舉扭轉連虧4年的頹勢,一個“只會給國民經濟添亂”的行業形象正逐漸淡去。

  苦口婆心“要賬”

  今年6月6日,證監會在河北香河的“天下第一城”舉辦了“第一期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培訓班”,為期3天。

  “第一城”距離北京52公里,除了這座“城”外,周邊就是香河農村;“第一期”3天的課程安排頗為緊密,培訓師資均為監管部門官員,且不準無故請假、缺課。對于日理萬機的上市公司老總而言,在如此清靜而緊張的學習環境中履行規定的培訓義務,亦是難得的“換個腦筋”的機會。

  正如彼時媒體所指出的一樣,參加這次培訓的“有不少存在資金占用問題的上市公司”,除對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的培訓外,還有一節課程,就是上市公司的清欠經驗交流。

  記者參與了一場,計有15家企業發言。從發言看,占款成因既包括初為剝離上市繼而尋求補償的,也包括捆綁上市爭相占用的,還包括擔保國家工程項目社會安置的;既有暫時無法進入股改程序的,也有已經股改但未履行清欠承諾的,還有股改、清欠“雙困難戶”;還款計劃上,現金清償方式基本上都盡可能履行完畢,有的打算債轉股,有的打算轉貸款,有的要以資抵債,有的定向回購,有的試圖引進戰略投資者償債,還有的,“人抓了,可執行的都執行了,該起訴的都起訴了”……

  這場為時2個小時的交流活動下來,千頭萬緒,連記者都跟著愁得眉頭緊縮。難為監管部門的同志們,不僅事無巨細照單全收,還能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出謀劃策。

  到6月末、7月初,《刑法修正案(六)》出臺,證監會再次召集的座談會上,一位主要官員對在座的上市公司老總說:“我們對各位老總懷著深深的敬意,知道大家身受當初的體制障礙之難,有很多酸甜苦辣。希望大家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企業家,而不是被《刑法修正案(六)》所規范的對象。”

  不談八部委聯合發布的《通知》,不說去、今兩年證監會就清欠陸續發出的各種文件,單這個替上市公司、替投資者辛苦“要賬”的過程,這種磨破嘴皮,苦口婆心的“要賬”手段,就值得記上一筆,否則,誰能清楚,這促成市場轉折的重要一節,耗費了多少心血?

  最近的好消息是,兩市有望在一段時間內掀起一輪清欠高潮,而“試法”者亦勢必難逃法律的制裁。如果說得人文一些,那應是:年關將至,中國傳統的商業文化是在新年來臨前清掉舊賬,以便來年有個新的起點。

  世紀瑞爾的“樣板戲”

  “三周多前,我就已經開始申請購買世紀瑞爾股份,但直到現在還沒能成交。”投資者張先生頗感遺憾地告訴記者,“現在看來,成交希望已經非常渺茫了。”和張先生有同樣感受的投資者不在少數。

  作為三板企業之一的“世紀瑞爾”,此前一直名不見經傳。隨著擬在主板IPO的一紙申請上報到監管部門,由“世紀瑞爾”主唱的名為“中國資本市場轉板第一單”樣板戲也正式登臺亮相。

  一旦轉板成功,世紀瑞爾原有股價也將隨之打開溢價空間。正是在這一魅力的吸引下,世紀瑞爾成為眾多投資者爭相追逐的對象。據三板報價轉讓行情顯示,世紀瑞爾自公布擬轉板公告后,交易出現明顯活躍,交易價格一路抬升,屢創掛牌后的最高水平。

  而“樣板戲”的巨大魅力還不止于此。業內人士指出,世紀瑞爾將成為其他三板企業競相效仿的對象。

  賦予這出“樣板戲”巨大魅力的,是監管部門推動建立“新三板”工作的開展。今年,監管部門明確了三板市場的定位:進一步明確代辦系統的功能定位,將代辦系統建設成為全國性的、統一監管下的非上市公眾公司和高科技公司股份報價轉讓平臺。

  由此看出,未來三板市場除了退市公司、原兩網公司和已經在試點的高科技企業外,原來一直未明確股權轉讓場所的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東超過200人但未上市的公司)也可能通過三板納入資本市場。

  日前,國務院正式發布通知,要求監管部門盡快制訂有關公開發行

股票但不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管理規定,明確非上市公眾公司設立和發行的條件,發行審核程序、登記托管及轉讓規則等,將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納入法制軌道,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埋下了伏筆。

  為了切實配合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為高成長型的中小企業提供一個順暢的股份交易和轉讓平臺,監管部門建立“新三板”可謂是用心良苦。相信,隨著世紀瑞爾的轉板成功,中國“納斯達克”的誕生也將為時不遠。

  本版撰稿 周翀 商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