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兆瓊 孫健芳 上海、北京報道
11月10日,大盤瘋漲,最高摸至1900點附近,而伊利股份(600887,滬市)卻開盤即被封單砸到跌停,全天成交34萬股,成交金額僅為713萬元,直到收盤,伊利股份在跌停位置還有74萬手的封單,名列跌幅榜第一。11月11日,伊利也開盤就跌停,截止到上午,在跌停價格18.85元仍然有35149手的封單。
而此前,從10月31日到11月8日,連日低迷的伊利股價突然發力,從19元附近連續拉升到24元。19日和21日換手率都超過2%。
短短的幾個交易日,伊利如當年的長電權證一樣,上演冰火兩重天。
基金分歧
“在市場分歧中,伊利肯定會有所表現。”11月7日,一位基金經理稱。他對伊利的估價為短期24元,中長期看好。
11月3日,伊利發布公告稱,向全體股東派發權證,每10股派發3份,發行數量總額為 154940935份;發行方式為免費派發;行權期為權證存續期的最后5個交易日;行權價格為8元,即認股權證持有人可按8元購入標的證券。
就是這樣一份簡單的權證說明引起了市場的廣泛爭議。
“實際上,伊利認股權證是包含在股改方案中的承諾之一,目前的股價是含權的。會計師協會給出權證的公允價格,在12.51元左右,這意味每個權證 4元多,目前的市場表現是自動除權的結果。”業內分析人士認為。
招商證券的朱衛華分析認為,“伊利認股權證相當于配股,配股就是有價格的,就是攤薄上市公司業績,提高市盈率,對投資者不利。發行權證仍然被通過,是因為權證是有價格的,投資者希望一年后的收益提前實現。”
而市場表現也充分說明了投資者的分歧。11月3日,伊利發布了發行權證的公告,停牌一小時。10點半開盤之后,伊利即以23.24元的漲停價格開盤,隨即在不到半小時內,即被大筆的賣單最低砸到21.86元。之后,在橫盤整理了不到10分鐘,隨即展開上攻,最終以22.83元的價格報收。當天振幅達到6.53%,換手率為7.69%。
11月6日,伊利表現平平。而當晚有基金經理稱,“明天將決戰伊利”。11月7日,伊利開盤22.95元,盤中最高摸到24.10元,收23.94元,上漲5.95%。在市場中表現搶眼。
隨即11月8日的股權登記日,也就是權證派發登記的日子,富有戲劇化的一幕展開了。11月8日,伊利股份開盤即被80多萬手的賣單,以20.94元的價格封住跌停。全天成交34萬股,成交金額僅為713萬元。11月9日,伊利仍然被將近3萬手的封單,以18.85元的價格封至跌停。
“這樣的操作手法在基金行業十分慣用,長電也是如此。實際上,是開放式基金的一種做賬方式,如果權證沒有計算價格,則會導致資產憑空消失,但是真正上市以后,則要依據市場價格來計算。”一位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
伊利價值幾何?
實際上,伊利的價值最具有可比性的就是蒙牛。
在液態奶領域,蒙牛占據約30%的份額,伊利占據23%左右的份額。蒙牛和伊利在乳制品領域競爭頭把交椅的爭奪一直在進行。
截至11月10日,蒙牛在香港的價格為16元附近,市盈率超過30倍,而相比較而言,伊利的市盈率大約只有25倍左右。如果僅僅是二者的比較,伊利仍然有大幅的上漲空間。所以在市場連續兩個跌停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基金看好伊利的長期發展。
從2005年的銷售收入比較,蒙牛銷售收入100億元,總市值140億元,伊利銷售收入120億元,總市值98億元。而這兩家公司的淵源也相當深。
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原來就出身伊利。而2004年6月,蒙牛香港上市也成就了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商聯投資的資本盛宴。甚至有傳言稱,蒙牛將收購伊利。
“單純比較這兩家公司的市盈率并沒有意義。蒙牛是在香港上市,而且之前內部的管理經營水平都經過了國際資本的改造;而伊利還是一家民營企業。不可同日而語。”香港一家投行人士表示。
盡管如此,國內大部分的基金仍然看好伊利的未來。銀華優勢企業基金、銀華核心價值優選基金基金經理蔣伯龍稱:“估計一部分人是專門沖著權證過去的,他們拿了很多,所以拿了權證就會賣出,但是基金一般資金比較大,相對比較穩定,我們還是比較看好伊利,所以沒有動。”
“消費品、金融都將是未來基金的投資熱點。像伊利這種公司,目前的股價是權證難以估算的短期市場反映。比較合理的估價在25-30倍市盈率比較合理。”上述業內人士認為。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網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