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招商局集團總裁:產權并非企業競爭力的決定要素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23:05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鄒 愚 廣州報道 11月10日,招商局集團旗下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招商輪船”)發布招股說明書,宣布將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發行新股不超過12億股。 招商輪船的上市,對招商局系而言意義重大。這是繼港口、地產和金融等核心產業之后,其另一核心產業——航運業進入資本市場。招商局集團總裁傅育寧說,這對于招商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1月9日晚,傅育寧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細數招商局的資本運營戰略的同時,傅育寧提出一個深具啟發性的觀點:產權并非企業競爭力的決定要素。 企業贏利與能源運輸安全不矛盾 《21世紀》:招商輪船的上市,對于招商局系統整體戰略布局而言,具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傅育寧:招商輪船的主要業務是原油運輸和LNG(液化天然氣)運輸,還有部分散貨運輸。這是招商局集團繼港口、地產、金融業務之后,另外一塊核心資產登陸股市。航運業務登陸資本市場,對招商局這家有著130多年歷史、以航運起家的“老企業”來說,是一個發展的里程碑。 招商輪船由招商局集團(通過招商局輪船控股)、中石化、中化集團和中海油等出資設立,在A股上市將使公司的經營置于公眾監督之下,業務會更加透明,同時能夠改善招商輪船的公司治理結構。 《21世紀》: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油輪船隊,招商輪船的使命可能不僅僅是一個盈利的企業,更是國家能源運輸安全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招商輪船如何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傅育寧:這個問題要從中國能源安全戰略談起,能源運輸安全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環節。從中國的石油進口來看,除了從前蘇聯進口的極小部分用鐵路運輸外,絕大部分是通過海上運輸實現的,約占全部石油進口的93%。 在國際上,主要能源依靠進口的發達國家都需要經歷這么一個階段——本國船隊對能源運輸的承運比例比較高。根據有關專家的說法,中國至少應當具有承運50%以上海上石油進口的能力,才能較有效地保障國家的石油運輸安全。 而眼下,中國進口原油的本國船隊承運比例仍然很低,僅為12%,日韓等國為60%-70%。 中國近年原油凈進口需求量增長很快,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1.5億噸。招商局2005年的原油運輸量為2957.4萬噸,假設到2010年達到50%的本國船東承運量,市場容量將高達7000多萬噸。也就是說,我們有著廣闊的市場,是很有商業價值的。 招商輪船是國內最大的能源運輸船隊,也是從事石油運輸最早的企業,有將近40年的歷史。過去幾年,招商輪船的經營業績都好于國內國際的很多同行,運輸管理得到國際大石油商的認可,能夠提供有效安全的服務。因此,我認為,企業贏利和承擔國家能源運輸安全使命這兩個目標是可以兼顧的。 《21世紀》:招商輪船上市之后,近期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傅育寧:雖說我們已是國內最大的能源運輸企業,但我們仍然希望它能夠盡快擴大運力,希望船隊規模在未來3-5年擴大一倍。當然,規模擴大以后,能否達到50%的進口能源由本國船東承運的比例,現在還很難說。 明年開始整合高速公路資產 《21世紀》:在國內資本市場,招商局在金融、物流、房地產三個領域都已經有上市公司。如今招商輪船上市,傳統業務航運回歸,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招商局的主要業務都實現了國內資本市場的“回歸”? 傅育寧:不能簡單地用“回歸”來表述,比如招商局的港口業務,有在國內上市的深赤灣,但主力還是香港上市。 《21世紀》: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招商航運選擇A股而不是H股上市呢? 傅育寧:選擇A股市場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石油進口需要本國的船隊,國家也為中國油輪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商業條件。其次,今天的A股市場成熟度提高了很多,回A股上市,既有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一面,也因為A股市場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支持我們的快速發展。再者,中石化和中化承擔了中國75%的石油進口任務,國內上市有助于它們成為我們的戰略股東,它們持有招商輪船超過15%以上的股權,會為我們的業務發展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持。 《21世紀》:招商局下一步在資本運作上還有什么重大舉措? 傅育寧:除了上面說的地產、金融、航運之外,招商局還有一塊很重要的業務交通基建,包括港口和公路。高速公路資產分布得很廣,我們總計持有10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股權,正在考慮整合高速公路業務。這個整合會從明年開始啟動。 不會單獨介入洋山港 《21世紀》:通常人們會將招商局的資本運作思路和華潤進行比較,華潤是將所有資產都放到上市公司,招商局則是每塊業務單獨上市,這樣的戰略選擇是基于什么考慮? 傅育寧:我們希望從事每一個特定產業的公司都能夠在資本市場上市,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也希望它們能成為所從事行業內有品牌、有影響的企業。招商局不是單一業務的集團,我們認為以產業為單元上市的方式比較適合招商局業務的特點。 《21世紀》:國內投資者也很希望了解招商局與上海洋山港的合作,目前傳出招商局有意入股洋山港二期的消息,真實的情況是怎樣? 傅育寧:我們在2004年入股了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簡稱“上港集團”),而上港集團通過吸收合并的方式實現了整體上市,市場的反應也相當正面。對于上海的港口業務,招商局將作為上港集團的股東,支持其參與洋山港的發展,而不會再單獨介入洋山港。 老國企同樣有競爭力 《21世紀》:您認為招商局和內地的大型國企相比,有什么不同? 傅育寧:招商局長期在香港這樣一個市場機制發育比較充分的環境里成長,對團隊的鍛煉是很充分的,表現出較強的競爭能力。當然,招商局這些年良好的發展首先是得益于國內經濟的蓬勃發展。 和國內大型國企相比,主要的不同是:招商局較早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展,長期受到市場機制約束,建立了很好的人才隊伍。 《21世紀》:盡管招商局發展很快,但和國內一些大型國企相比,總體規模還不算大。有人說,這是因為你們“一直在競爭市場賺小錢”,和內地一些大型壟斷國企相比有點吃虧,您怎么看? 傅育寧:這與招商局選擇的行業有關,招商局從事的業務大多數是市場競爭激烈的業務。比如招商航運,一開始就完全在國際市場中參與競爭,運輸和管理水準都受到國際的嚴格考驗。雖然我們在政策上沒有得到“特別關照”,但參與國際競爭為我們提供了鍛煉的機會。比如我們創辦的蛇口工業區、平安保險、中集集團等,這些企業在各自的行業都表現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21世紀》: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國內經濟學界一度認為,產權是企業競爭力的決定要素,而招商局作為一家“老國企”,卻同樣具有國際競爭力,這是否說明企業的競爭力與產權無關? 傅育寧:在國有產權之下做得很好的企業在世界上也不少見,新加坡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淡馬錫。 我認為,對企業來說,重要的是按市場機制運作,或者說國家創造條件讓它們按市場機制運作,同時提供必要的激勵和約束。產權不是絕對的因素,符合市場運作機制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公司管理的機制更重要。 《21世紀》:最近國資委出臺了國企股權激勵草案,您怎么看待這個草案?之前香港的國有企業也有股權激勵,這些高管是真領到錢了,還是只是個貨幣符號? 傅育寧:在香港的部分紅籌上市公司的確有股權激勵,而且股權激勵安排也試行了一段時間,效果相當好。有一些公司可能還沒具體落實,不過整體的安排是基本符合香港市場規定的。 國內剛剛推出股權激勵,這只是第一步,應當說是可喜的一步,不過,離一個完全成熟市場的做法還有一定距離,需要時間來完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