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當中國中小企業與國際資本市場橋梁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5:55 《資本市場》
作者:安然 有人說,在美國,一切皆有可能。 本杰明·衛,美國紐約國際集團總裁,出生在中國的美籍華人,年僅35歲。然而,正是這個年輕人,卻已在強手如林的華爾街成為目前全美中型證券公司中惟一的華裔總裁。因業績卓著,他被業內稱為“攪動美國資本市場的華人”。 2006年,紐約國際集團(NYGG)幫助陜西楊凌博迪森在海外上市,堪稱資本市場一個經典案例。憑借高超的專業能力和多年累積的資本實力,紐約國際集團為楊凌博迪森導演了一場“上市—融資—升板—再融資—多地上市—反復融資”的精彩好戲。目前,陜西楊凌博迪森已成為在美國和英國資本市場上搶眼的中國民營企業之一,股價從3美元一度升到22美元。 說到這個案例,不能不提到紐約國際集團(NYGG)的總裁本杰明·衛:一個18歲創業,23歲就從國際貿易中賺取100萬美元的美籍華人,一個精通雙語的,溝通中美近20年的專家,一個已在華爾街打拼了十四年的中美金融商業活動的領導者。 由本杰明·衛領導的由各種膚色的人組成的團隊,早在十年前就把目光投到了中國資本市場。目前,在他的主導下,輔導中小型民營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為中國中小企業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已成為NYGG在中國的業務核心。 近日,紐約國際集團總裁本杰明·衛(Benjamin Wey)接受了本刊的專訪。 致力于中國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如此重視中國資本市場的開發? 本杰明·衛:資本市場是不分國籍和名稱的。資本市場的本質是將資本和企業有機結合,優化資源配置,充當投融資的橋梁。中國的GDP在過去20年中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所有具有國際性規模的證券交易所,為了尋求潛在的上市機會,都會經常派遣精通雙語的工作人員拜訪中國。美國有著最發達的資本市場和最悠久的資本發展歷史,而中國擁有大量優質的、具備上市潛能的企業,中間的橋梁就是我們紐約國際集團。 無論是到中國做項目,還是會見企業和政府官員,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國內優秀的企業通過我們這個橋梁,充分利用美國資本市場的優勢和資源,獲得更大和更快的成長。在中國,我們開展業務已近9年。我們跨越重洋,來到中國,就是為了幫助中國企業打開通往海外資本市場的通道,更快上市,更快成長。 《資本市場》:作為一位具有豐富實際操作經驗的中國問題專家,在利用自身優勢方面您做了哪些努力? 本杰明·衛:我精通雙語,擁有14年的華爾街工作經驗,我為我的中國傳統和美國公民身份而自豪。我認為,要具有溝通中美資本市場的能力,首先需要一個開放的思想。我一直很喜歡和中國政府官員打交道,樂于為當地的發展和企業的上市融資積極努力。目前,我已擔任了中國兩個地方城市的經濟顧問,經常為當地政府提供經濟政策上的建議,從他們那里反饋的信息,我會及時把它與美國的企業和市場聯系起來。依我來看,投資融資絕對不是件很難的事情,其中關鍵是首先要幫助中國企業把自身的產品及服務做好,其次,要以合適的方式,讓美國的投資者認識他們。 比如,最近,我們正在幫助陜西的一家企業,申請美國進出口銀行的低利息貸款,并已幫助他們實現海外上市融資1000多萬美元,而此前,我們已幫助他們改善并規范了公司治理結構。 突破文化差異帶來的瓶頸 《資本市場》:近幾年來,美國投資者蜂擁進入中國,以您的經驗,您認為他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本杰明·衛:對美國投資者來說,如我剛才所言,我認為,首先要具備溝通中美的能力,這就需要一個開放的思想,突破文化差異造成的溝通障礙。在中國做生意,首先面臨著語言交流方面的困難,語言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另一個就是文化問題,中國有著5000年的燦爛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我有個最強烈的感受,投資中國或者在中國做生意要特別注意這里面的文化傳統,或者說“游戲規則”。 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中國背景,并長期廣泛地參與中國工商企業經營活動,就很難理解中國的文化特點及公司特性。中國擁有近2000萬家注冊的中小企業,大規模的、飛速發展的經濟群體,這對于國際投資者來說意味著重要的投資發展機遇。如果想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了解中國的商業環境和市場特點就顯得尤其重要。也因此,在美國華爾街,我們是中國問題專家。我們正為許多對參與中國企業并購或充當戰略投資人身份的國際投資者提供的及時而詳實的咨詢意見。這很大程度得益于這10年我們對中國市場持續的關注和研究。 《資本市場》:投資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文化差異的問題,您認為應該如何面對? 本杰明·衛:我舉一個例子回答您這個問題。英文單詞“Biotech”在中國的公司名字中經常用到。中文里“Biotech”對應的是“生物”,它具有十分廣泛的意義: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在中國,很多行業,包括政府機構都廣泛采用“生物”這個詞或者翻譯為英語“Biotech”,以反映該機構生產或服務于“有生命的事物”。甚至一家寵物食品專賣店或者是水處理工廠在中國都可以叫做“Biotech”。在中國,這樣的解釋恰當地反映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因此,在中國上萬家公司名稱中使用“Biotech”是無可非議的。因為,“Sheng Wu”一詞在中國有廣泛的且已被約定俗成的定義。但相比之下,英文中“Biotech”的定義范圍則窄得多。了解了這其中的文化差異,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中文里的“Sheng Wu”被正確地翻譯為英語中的“Biotech”。 我一直認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全球環境必然包括很多的復雜性。狹隘地認為中國公司可能沒有正確的公司名字或者技術專利,是用一種錯誤的方式試圖理解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國家文化。因此,我經常提醒我在美國的友人,對中國沒有基本的知識了解就不要妄自下結論或盲目推測,我認為,這一點十分重要。 緊盯中國中小成長企業 《資本市場》:對于中國企業,您比較關注那些行業?為何對中小企業情有獨鐘? 本杰明·衛:我感覺不是行業問題,我比較看重和相信的是idea以及企業的成長性。我相信,很贏利的企業肯定擁有一個好的管理層,而有一個很好的管理層,必定能夠產生一個贏利的企業,這是相輔相成的,反之亦然。至于企業的行業范疇、所處區域、經營歷史、資產規模我們認為并不重要。不過,我們不太喜歡利潤無法預測,或者是變數太大的企業。我們在選擇項目的時候,也會從一個比較長遠的角度去看。 行業中有這樣一個說法:“美林、高盛三年做一單”,而我們一年做3單。在美國,市值2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才能被稱為大型企業,而真正為中國帶來成長因素的是一些中小企業,但像高盛和美林這樣的大投行一般是不會去碰這些小公司的,他們的目標客戶是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國有大型企業。而我們則專注面向中小規模的高成長企業,中小企業才是最缺錢的企業。如果給點資金的話,這些企業成長更快。因此,我們的目標定位不是和高盛們去競爭,在美國我們做的是中型市場(Middle Market)。 定位不同,關注對象也就不同。我們關注的是具有高成長和優良經營業績的中小企業。這樣的企業才是中國最多的。據我們觀察,在中國,市值10億元以下的企業數量是絕大多數的,而且往往是成長最快的、最需要資金支持的。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這些企業都能獲得充足發展的資金,那么這對于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會是大有裨益的。 《資本市場》:作為一家合法專業的境外上市服務機構,貴公司在為中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方面,貴公司主要能夠提供什么樣的幫助和服務?有什么保證? 本杰明·衛:紐約國際集團是中國目前擁有美國證監會正式批準注冊資格并且又面向中國中小企業的投資機構。我們公司高度重視中國市場業務,并希望能通過我們合法、專業、高效的服務,成為更多的中國企業實現赴境外上市融資和收購兼并的戰略咨詢顧問,為他們引入合作伙伴,擴大市場宣傳,幫助他們在上市之前,幫助他們提前獲得急需的發展資金,并且協助他們以更有效的方式,更低的成本實現并購目的。 近幾年來,在中國地區,我們的主要業務包括:為那些最具成長潛力的民營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投資銀行業務,為打算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提供包括財務規范、營業和背景信譽在內的廣泛、真實和詳盡的調查服務以及全方位的市場開發與準入服務等。 在境外上市服務方面,我們能夠幫助中國中小企業實現買殼上市。而且,我們有三重承諾:一是承諾客戶企業100%成功上市,否則所收費用全免,包括企業已經付出的審計費用和律師費用等;二是承諾上市后企業股票的開盤價不低于3美元。三是承諾所買“殼”本身沒有任何法律糾紛與債務。當然,以這種形式到海外上市,對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凈利潤、增長率這三點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一般來說,我們要求企業年收入在3000萬人民幣以上,年凈利潤在1500萬人民幣以上,年銷售收入與年銷售利潤增長率在15%以上;如果以上三個指標目前沒有達到,但預期可以完成且前景預測良好的話,也是可行的。另外,也會考慮公司的管理層素質、內控,以及是不是龍頭企業等等,但最關鍵的考核標準還是財務狀況。 《資本市場》:與其他機構相比,貴公司具備哪些優勢? 本杰明·衛:與一般的華爾街券商相比較,我們對于那些在自己輔導下實現境外上市的中小民企多了一份責任。一般的華爾街券商提供的都是短期服務,企業上市之后一般不會提供后續服務。而我們對自己的客戶提供的則是長期服務,負責該客戶境外買殼的實現、股票的推介路演、與基金投資者的關系維護、股價的維持和后期的融資等一系列事情。 我們提供的長期服務,既可以投資者放心,又能夠維護客戶的上市表現。目前在美國通過買殼實現掛牌的中國企業也不少,但大多數的股票價格長期都在1美元以下。雖說這與公司的業績有關,但是與機構的服務不夠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上市并非一勞永逸 《資本市場》:隨著無錫尚德、新東方的成功上市,海外資本市場有股“中國熱”,您是如何看待這背后的風險? 本杰明·衛:現在這種風險已經呈現,我是從利潤、成長和風險并存三個方面考慮這個問題的,中國并非哪家民營企業都可以復制尚德和新東方的資本神話,那些不是尚德和新東方式的企業到美國上市后,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中介機構,幫助他們做財務調整和規范的基本工作,早晚都會出大問題的! 目前,有些問題已經得到了美國監管部門的重視,一些中國企業也出現了摘牌的情況。因此,企業不應只想到美國上市融資、提高聲譽,還要考慮承擔責任和風險,必須要有個很好的機制。準備上市和融資的企業必須明白,上市或融資后,企業就多了一份責任。責任的認識需要逐步地教育。我覺得去美國上市,僅僅是攀登萬里長城邁出了第一步,看起來很容易,真正爬起來就困難多了! 《資本市場》:除了對中國企業進行上市“輔導”外,對完善其法人治理結構和未來的發展戰略有進一步的服務嗎? 本杰明·衛:在企業上市之前,我們一般會做幾個月的全面盡職調查,看公司治理結構怎么樣,看管理層是否有融入國際市場的概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打消他們短期獲利以及潛在的套錢圈錢的想法,這些在國內民營企業中是非常普遍的,他們沒有融資多少做多少事情的概念,只顧追逐短期效應,而投資者則關心企業未來如何贏利,一旦雙方的銜接斷裂后,我們這時候就要扮演一個“裁縫”的角色,把斷開的鏈條縫好。他們不知道的,我們幫著策劃,他們做的不夠的,我們幫著做好,他們不正確的,我們則幫著糾正。 企業上市完成后我們也有自己的責任,他們要做季報、年報,這其中絕對不能作假,也不能延遲,信息也要及時披露。我們會有專業注冊會計師手把手地指導他們財務如何做好規范工作,這樣企業今后才能有反復融資的可能,此時我們就扮演了一個“教師”的角色,起到指導和溝通的作用。 支招解決“成長困惑” 《資本市場》:博迪森海外三地上市的案例,在中國民營企業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紐約國際集團起到了什么作用?其他企業能從中借鑒到哪些經驗? 本杰明·衛:在我們的協助下,博迪森很短的時間就成功上市,成為在美國主板上市的中國企業中股票表現最好、最活躍的股票之一,日均交易量為幾十萬股,登陸倫敦AIM市場后,公司市值達2.85億美元,成為AIM市場上市值最大的中國公司,海外融資總額累計達到3036萬美元。 上市公司的質量對于股價的維持起到決定的作用,但是券商的銷售能力也至關重要,沒有這種能力,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國際投資基金和養老基金持股企業的股票。現在,包括美國養老保險在內有三十余家基金持有博迪森的股票,這是博迪森股價穩定的主要原因。同時,上市前的路演也是企業獲得融資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企業無論是在美國、德國還是英國上市,我們都對其路演作了大量的輔助宣傳工作。 就整個上市融資過程來說,紐約國際證券公司的可信性和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升了博迪森的企業價值,在企業與境外投資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讓更多的境外投資者認可中國這些最具成長性的企業。如果沒有人幫助這些企業,他們可能就會因為資本的約束而錯失發展的良機。 我認為,在業績做好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一定要選擇合法專業的上市服務商和在美國證監會注冊的券商機構。目前,國內的一些中小企業通常因急于實現上市融資,在不了解國外相關法規的情況下,偏信了一些機構的不實之詞,結果上當受騙,貽誤時機。事實上,避免上當受騙的辦法也簡單,某機構是否有注冊資格,是可以通過國外的相關管理機構的網站查詢清楚的。 《資本市場》:信貸緊縮后房地產融資遭遇瓶頸,一些中介機構致力為房地產企業開展多層次融資服務如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等,您對此有何見解? 本杰明·衛:融資的渠道有兩種:一是借債,二是發股權,借債相對簡單,主要是銀行,發股權無非是招商引資和參股。如果涉及到上市發股權的話,一定要看一下上市服務機構是不是在美國證監會注冊的證券公司,只有這樣的公司才能在美國推銷股票。做債券只能找銀行,但銀行就會馬上抵押擔保的,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 房地產融資這種項目需要的資金很大,周期很長,這中間過程也需要了解國外的財務核算準則,比如在美國計算銷售收入,是以公司的完工比例來計算,但這里面涉及到很多專業的知識。 《資本市場》:薩班斯法案實施后,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感到如履薄冰,對于他們的困惑您能否指點迷津? 本杰明·衛:其實,國內對薩班斯法案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差。安然事件并不是企業內控出了問題,而是人的問題。薩班斯法案要求公司管理層對年報等資料確保其真實性,確保財務報表反映其真實財務狀況,這兩點其實并不過分。財務真實,禁止公司股東高層管理人員從公司借債,這些要求都不過分。 大家對薩班斯法案存在的各種擔心,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國內的一些并沒有真正操作過的人對于薩班斯法案沒有正確地理解。大家都沒有操作過,所以過分地夸大了它的嚴格要求。實際上對于很多小型民營企業,并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以我們服務的企業為例,我們從最開始就跟蹤企業,幫助它建立內控體系,企業從一開始就很規范,那么最終聘任外部機構完成這項工作時其成本就遠遠降低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管薩班斯法案執行與否,或者什么時間執行,最終執行到什么程度,這對于準備到美國上市的中國中小企業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這個法案給中國中小企業最關鍵的啟示是,首先,必須培養規范意識。其次要培養責任意識。企業如果是自己一個人的,怎么管理別人都無權過問,但如果是上市公司,規范管理就不僅是一種需要,而且是一種必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從長遠看,也才能維護股東和管理者自身的利益。中國企業,甚至于中國經濟要長久健康發展,我認為,培養企業家的規范意識和責任意識是必不可少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