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6牛市不期而至 成為機構狂歡的鍍金時代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1日 07:16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鄒愚 深圳報道 2005年底,一家知名券商研究所發布的2006年證券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06年行情轉機呼之欲出,上半年上證指數有望達到1400點。 現在看來,這個估計過于保守,但是在那時,這已經是樂觀的預測了。 2006年上半年,牛市不期而至,2005年11月,上證指數為1090點,到2006年6月初已經到了1678點,7月更是攀升至1715點的高位。籠罩了A股市場長達五年的熊市陰霾一掃而空。這波行情給參與市場的各方都帶來了機會。 誰是2006年上半年的大贏家?毫無疑問,基金、券商、保險資金、QFII還有社保基金,這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這場大戲的主角。當然,不能忽視的是,收獲頗豐的還有各類中小股民,他們散布于1000多家營業部大廳里,我們無法詳細得知他們是誰。我們所能盤點的,只是那些公開露面的各家機構。 然而,我們仍然相信,無論是基金或者券商,乃至于社保基金,他們背后的力量——7000萬的股民,才是A股市場真正的力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牛市離不開人民。 券商轉折之年 2006年行情中,券商成為最引人注目的主角。 正是借助這波行情,不少券商紛紛“脫困”,更多的券商則提出了上市的計劃。其中,先有長江證券借殼東湖高新;再有光大證券借殼輕紡城。當然,只有想象力是不夠的,笑到最后的是廣發證券。9月,延邊公路發布公告,稱廣發證券將以資產注入的形式借殼上市,成為2006年券商業最具魅力的一個傳奇。 根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已經披露2006年中報的59家券商的凈利潤總額達到了101億元,其中僅經紀業務手續費收入就達到106億元,自營收入也達到35億元。 實際上,券業的整體情況還要樂觀得多。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期在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座談會上透露,證券公司今年上半年全行業營業收入231億元,實現利潤123億元,盈利的公司93家,行業財務狀況恢復到歷史較好水平。 如果說,從1996年到2001年的牛市讓很多券商以“魯莽大膽”的方式完成了原始積累,那么2001年到2005年券商行業幾乎全軍覆沒,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艱難走過2005年之后,券商終于迎來了2006年的牛市,這應當是中國證券史上必須濃墨重彩的一章。 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尚福林在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2006年底要基本完成綜合治理的主要任務,明年8月要全面實現綜合治理目標。當前,綜合治理各項工作已進入后期階段,實現這個目標并不是太難。 然而,對于券商們而言,2006年開始的,究竟是一個“黃金時代”還是“鍍金時代”,仍然有待時間考驗。 一位券業人士指出:“為什么今年券商都抓緊籌劃上市,因為券商還是靠天吃飯,趁著今年業績好,能上市就趕緊上市。” 這道出了一個客觀的事實,至少從目前的跡象看,我們還很難得出結論說,券商的商業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聯合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根據八家主要的證券公司經營狀況分析表明:雖然券商充分分享了牛市帶來的財富,但沒有擺脫行情推動型盈利格局,“靠天吃飯”的特征依舊。 包括國泰君安、廣發、海通、華泰、國信、招商、東方、平安在內的八家券商半年報顯示,2006年八家券商凈利潤共計35.14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5.33億元,同比暴增40.47億元。 但這種收入的劇增幾乎完全來自傭金和自營差價,尤其收入增幅巨大的券商自營收入增長更明顯。2006年上半年市場總交易量為去年同期的331%,而同期八家券商手續費收入增幅為339%,因此,券商業務增長主要來自交易量增長。 “現在還遠沒到樂觀的時候。”興業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孫國雄說,他對于券商改變商業模式有信心,但是需要時間。 基金、保險資金的狂歡 今年初,證監會副主席桂敏杰在某次基金會議上的一句話曾經在業內廣為流傳:“當股市從2200點跌到1700點時,你們告訴我說股市有投資價值,當股指從1700點跌到1300點時,你們仍然告訴我股市有投資價值,等到股指跌到1000點時,你們告訴我沒有投資價值了。” 這句笑談背后的真實含義,指的是在牛市來臨前,很多基金經理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有先見之明。 長江證券研究員劉振華指出,從去年年底至今,基金的資金供給一直處于一種捉襟見肘的困窘之中,其對于股票市場的資金貢獻應該為負。因此,從資金供給的角度而言,公募基金并非2006上半年行情的主要推動者。 統計顯示,2006年一季度,上證指數上漲了128點,與此同時,中國基金業正經歷著慘痛的失血,從2006年1月至3月底,中國基金業的存量份額減少了295.73億份,而失血的重災區則恰恰集中在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上。 “只要能賺錢,誰還關心第一個預言家是誰。” 這句話頗有道理,盡管被認為不是價值發現者,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基金仍然是最大的贏家之一,241只基金經營業績超過千億。 根據Wind資訊提供的數據,50家基金公司241只基金2006年上半年經營利潤達到1059.4億元,其中已實現凈收益為548.03億元,賬面利潤為511.37億元,三項指標均為基金業有史以來最高水平。基金業有如此業績,偏股型基金居功至偉。統計顯示,188只偏股型基金上半年合計經營業績為1013.22億元,占基金總經營業績的比例高達95.64%之多;其中,偏股型基金實現的凈收益為514.16億元,賬面利潤為499.06億元。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遺忘A股市場的另外一個大戶。 8月16日,中國平安(2318.HK)披露中報顯示,2006年上半年該公司錄得凈利潤41.62億元,同比增長85.0%,遠遠超過業內預期。 中報顯示,平保總投資收益同比增長114.5%,總投資收益率為5.8%,凈投資收益率為4.2%,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投資收入為44.36億元,計算下來這部分的投資收益率為16.4%.。 中國保監會公布的上半年保險資金投資數據顯示,上半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達到2.5%,是近幾年來保險資金在半年度投資中取得的最高收益。其中,債券類投資收益超過2%;基金投資收益超過9%;股票投資收益超過10%。 2006年6月末,進入A股市場的保險投資達到402億元,較年初增長186%。 在2005年,大量保險資金曾帶著護盤任務進入股市。在當年的千點保衛戰中出力不少,因此,保險資金今年的收獲,或許正應了一句古話:“善有善報”。 QFII:“外來和尚好賺錢”? 2006年,QFII與本土基金公司的業績比較,也成為不得不提的一個話題。 實際上,在2005年中期啟動股改時,QFII的確引領了股市的風潮,股改對價的溢價論即是由QFII最早提出,隨后本土基金群起跟風,炒了一波對價行情。 但有分析表明,即便是在2006年上半年,QFII和本土基金僅是戰成平手。今年一季度,QFII跑贏了基金,應主要得益于其大量配置了有色金屬股。有色金屬板塊在一季度的漲幅達到了57%,為所有行業中最高。 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基金公司配置在金屬與非金屬的倉位僅為9.42%,QFII在該行業的配置比例高達28.70%。而在二季度,基金則重新奪回了領跑權,收益狀況明顯好于QFII。數據顯示,在二季度上漲最好的行業為食品飲料、批發零售,當季漲幅分別達到73.6%和61.66%。二者都是基金重倉行業,其中基金二季度在食品飲料的配置比例為12.51%,在批發零售貿易行業比例為10.02%;同期,QFII對食品飲料行業的持倉為9.85%,對于批發零售行業則沒有大規模建倉。 有分析人士指出,到目前為止,雖然無法獲知QFII完整的經營數據,但與本土基金相比,總額只有100億美元的QFII仍然是個大贏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