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680億年金謀求增值新路徑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5:33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齊軼 北京報道 企業年金正逐漸步入佳境,建立速度顯著加快。今年以來,已有近20家企業與8家基金公司簽訂企業年金管理合同。而在昨天首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中的企業年金專題論壇上,如何確保規模約為680億元的企業年金的安全與保值增值,成為論壇探討的焦點。 安全、增值如何兩全 從事資產管理的金融機構對實現資產增值的要求尤為迫切。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副總裁王一佳表示, 要促進企業年金的保值增值,必須大力提高年金的投資效率,而資產配置情況是影響年金投資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表明,資產配置對投資組合業績的貢獻度一般在80%以上。因此,年金資產的保值增值必須牢牢把握資產配置這一核心環節,而年金的資產配置情況與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密切相關。 就市場環境來說,由于資本市場是年金投資的重要場所,所以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態對年金的資產配置有重要影響,進而決定年金的長期投資收益。隨著一國或地區資本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結構不斷完善,投資工具種類不斷增多,年金資金在資本市場中的投資比重會不斷加大,市場影響力將會越來越顯著。 根據現有法規,企業年金計劃投資于股票市場的比率將不能超過20%。假設一個年金計劃的預期收益率為5%,目前的債券市場能夠提供的收益率約為3%,“ 這意味著在股票市場上的投資必須達到10%以上的收益才能完成整個組合5%的收益,而在前幾年股票市場表現不佳時,這樣的要求是很難達到的”,海富通基金公司人士坦白地表示。 王一佳也認為,我國的年金投資監管政策基本遵循了嚴格數量限制的思路,這與當前的資本市場發展狀態相適應,為年金的投資安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但近兩年,我國資本市場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股權分置改革使困擾資本市場多年的制度性問題正得到穩步解決,投資工具不斷創新和豐富,市場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這為企業年金進行有效資產配置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我國年金投資政策的調整帶來了契機。 王一佳建議,可以考慮在資產類別不變的前提下,放松對貨幣市場工具的最低投資比例限制。企業年金的負債特征決定了較長時間內不會面臨較大的支付壓力,最低投資比例的規定不僅限制了基金資產的增值,并可能導致基金的資產負債無法有效匹配,從而帶來一定的利率風險和再投資風險。 市場發展和監管同步推進 面對金融機構關于放松相關投資規定的呼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表示,目前階段,企業年金工作更為重要的任務仍舊是加強宣傳工作。他明確指出,只有更多的企業和職工參與,才能壯大市場;市場規范可信,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職工參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妥善處理發展和監管的關系。 調查顯示,企業經營者中知道企業年金的只有40%左右,而真正有所了解又只有其中的30%,有1/3的企業主認為企業沒有這個責任,很多員工并沒有看作是自己的補充養老投資,因此只有加強宣傳,才能將市場作大,也才談得到進一步的工作。 陳良指出,在企業年金制度中,受益人是事業發展的動力,也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傷害的群體,因此各國都將保護受益人利益作為核心原則。我國信用意識還比較欠缺,更要通過完善法規、加強監管、信息披露、暢通投訴渠道等措施,強化對受益人利益的保障。特別是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必須樹立誠信意識,以保護受益人利益為己任,用優質服務取信于民,提高市場的吸引力。 如此同時,企業年金運行涉及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等多個領域,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監管的真空或者重復監管,就必須強化功能監管。業務主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防止先亂后治、甚至亂而不治。監管部門不管從哪個角度出發,目標和宗旨都是要控制風險,確保企業年金基金安全運營。企業年金基金具有強烈的低風險偏好,風險雖然不可以完全消除,但可以被控制和管理。只有各方面齊心協力,才能既保證安全,又穩定增值,使廣大員工真正得到實惠。 增加監管資源投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建議,在重視企業年金的增量拓展同時,應該把規范存量企業年金市場盡快提上議事日程。無論是增量的體制創新和加強監管,還是存量的規范,都需要更多的監管資源的投入。 巴曙松表示,無論是增量資金的年金業務拓展,還是存量的規范,都對整個監管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新的監管體系的完善,銀行、證券監管領域的功能監管和協調,投資操作上的一些監管。 在企業年金市場的發展中,增量的資金和存量的規范需要同步進行,僅僅對增量的監管已經資源嚴重不足,如果加上存量的規范,監管要求更高。同國外企業年金監管資源的配置相比,我國年金監管隊伍相對較小,在監管人員數量、結構方面還有提高改進的余地。 巴曙松建議,提高當前企業年金監管的效率,探索以風險為導向的監管體系,更新監管理念,規范投資操作上的監管,嚴格防范利益輸送或者非公允的關聯交易,加強協調監管,開通監管交流渠道,促進銀、證、保領域的溝通,同時充實企業年金監管資源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