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大戰略:占領東八區 謀求第三極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 12:28 《董事會》
中國必須樹立形成亞太乃至世界最大資本市場的氣魄和目標,使中國證券市場成為支撐世界資本市場除歐洲、北美之外的第三極 文/陸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戰略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行業發展問題了,它將牽涉到國家發展戰略、整體經濟的區域和全球定位,以及中國崛起的全球戰略等等問題。 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思考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戰略問題,概括說來有以下幾個問題必須盡快回答。 B股何去何從? 從2001年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以來,B股市場功能全廢、流通程度幾乎為零、市場活躍度接近死寂,B股市場對于中國證券市場的整體格局來說已經成雞肋,這個市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多年以來,有關A、B股市場合并的各種傳言和建議層出不窮。 但是,我們不可忘記的是,當年中國證券市場的設計思想就是:A股市場作為國內企業上市和價值發現的場所,B股市場作為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投資中國企業的本土市場,這成為中國證券市場最早期發展的兩翼。 那么,在當前我們面臨市場全球化的巨大壓力和全球市場一體化的潮流,是否可以考慮A、B股合并或者B股市場存續的多種出路呢? 如果從境外上市的成功經驗來考慮,一方面可以繼續擴大境外上市的規模和速度,用香港市場把B股市場吸引外資的功能替代掉;另一方面可以將香港市場作為吸引海外優秀企業上市作為原來B股市場的另一個功能;第三則相機將現有的B股公司股票與A股股票合并。以這種方式來明確香港和內地市場的不同定位:讓香港市場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讓內地市場成為純粹的境內市場。 而從境內市場的現狀來看,也許可以考慮將A股進一步對外開放,大大擴展QFII的市場占有比例和快速增長速度,以此來替代B股市場原有的吸引外資進入資本市場的功能;同時也可以采取CDR(中國存托憑證)這樣的方式吸引海外的優秀企業在中國境內的交易所上市。 此外還有一種考慮,保留和改造B股市場,將它作為吸引全球優秀企業以及它們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首選的中國本土上市市場,同時使它成為全球投資者可以自由進入、在一天的三分之一交易時間內可以投資和交易他們熟悉的企業及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股票(包括存托憑證和企業債券)的市場。 前一種考慮可以一勞永逸地甩掉B股的歷史欠賬和遺跡;而第三種選擇將需要從觀念和制度上對B股市場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 如果重新定位和改造B股市場,將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使之從境外上市的替代開始,逐漸成為中國優質國企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首選上市地。在規則、監管體制、信息披露和上市條件等等諸多方面對B股市場進行改造,然后放開B股對海內外優秀企業的發行上市。讓A股市場成為境內投資者分享改革成果、中國優質藍籌股上市的首選地;讓B股市場成為全球投資者和海外企業發現價值、連續交易的本土市場。 以上多種選擇不管采取哪一種,都首先必須建立本土市場至上的原則。 境外上市與發展本土市場 十年前,筆者在《國際經濟評論》雜志上發表的題為《如何構筑21世紀中國證券市場的基點》的文章中曾就全球證券市場的競爭趨勢提出過以下觀點: 更實際地看待各國各市場的競爭,可以毫不過分地認定,他們都是在為提高本地市場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現在與下一世紀的地位而努力,并由此為本國和本地帶來更多的投資就業機會和更大的長期收益。 不過,現實中在這競爭背后處處可見的是利益驅動的痕跡。各國優秀企業被吸引到紐約或倫敦上市,激活的是紐約和倫敦的市場,上市的成本收入、投資人增加帶來不斷的交易收入、市場擴大帶來的就業機會的增加以及當地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競爭能力的提高,都給當地帶來極大的利益并創造奇跡般的繁榮。 總而言之,賺錢,是全球投資者、市場組織者和政府最根本的行為出發點與歸宿。個人投資者可以將賺錢作為自己最直接的行為目標,而機構投資者和市場組織者就應該具有更廣的企業理念和行為目標。作為政府,無論是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則必須制定更廣泛、更高層次的發展政策和行動準則。降低自己的目標就意味著放棄競爭、毀壞自己的生存環境甚至窒息自己的生存空間。 至今看來,這樣的觀點似乎仍然沒有過時。全世界的證券市場無不將發展本土市場作為第一要務,甚至作為國家基本國策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此,也將本國優秀大型企業視作支撐本土市場持續發展的市場資源,從政策和法規上嚴加保護。同時,通過對本土市場結構、規制和軟硬件的優化,吸引更多的海外優良企業在本土市場上市,形成高效率、高質量、高公平的市場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帶著更多的資金進入本土市場,以激勵本國經濟的更快速發展。 近幾十年來倫敦證交所、紐約證交所、納斯達克都是這么做的,而最近的事態發展只不過是這個競爭過程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而已。而我們近年來的實踐,恰恰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 面對當前的全球形勢,我們迫切地需要理清發展和培育本土市場的基本思路。首先,境外上市和發展本土市場的關系必須弄清楚。發展金融和證券市場是以境外上市、著眼于籌資圈錢為主,還是以發展本土市場、培育和保護本國市場資源為主? 其次,需要明確內地市場和香港市場的分工和地位。在香港和內地市場的關系上,是把中國的主板市場放在內地(如上海),還是放任如現在幾乎已經將香港市場變成了替代內地市場的主板市場? 有人說,我們絕大多數的境外上市都在香港,香港也是中國主權的領土。但是如果客觀地分析,無論是對本土經濟增長的貢獻,稅收、資本流動對本土經濟的推動,資本的財富效應,以及對服務業增長的推動……香港市場很難稱得上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本土市場。 因此,在一個國家主權之下,幾個經濟體之間不同的分工和定位如何明確,這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戰略問題。尤其在資本市場的發展戰略上,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地之間,本土市場和境外市場的功能定位及分工如何明確?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等多層次市場特點如何規劃?外資引入和對外開放的市場功能如何劃分?三地之間的三個市場的合作與分工如何謀劃?統一市場的遠景如何一步步實現?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的決策者和政府監管部門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 并購謀求第三極地位 可以這么說,在2006年的6月,Euronext(泛歐交易所)已經成為一個高度象征性的名詞和極具挑戰性的問題——Who is Euro next?(“接著歐洲的下一個會是誰?”) 據外電評論,紐約證交所成功收購泛歐交易所和納斯達克欲并購倫敦證交所,這樣的舉動可能會點燃亞洲證交所并購之火。隨著越來越多的證券買賣業務實現了全球持續交易,進軍亞洲成為旨在實現24小時不間斷運營的交易所的必經之路。亞洲證交所很可能會掀起一股新的并購風潮,其中以日本尤為突出。受其影響,像日本大阪證交所等亞洲幾家上市證交所的股價開始攀升,市場紛紛猜測這些亞洲證交所有可能會成為歐美同行并購的對象。而最近澳大利亞證交所、東京證交所和韓國證交所之間的事態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在并購了泛歐交易所和倫敦證交所以后,反過來對日本東京或大阪交易所提出購并要約;如果這樣的購并行為得以成功,全球24小時連續交易都將逐漸集中于這兩個全球僅有的交易系統內完成,那么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將永遠扮演區域性、地方性的二三流角色。 但是,一個更為現實和殘酷的可能性是:如果下一步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采取同樣的市場方式出手購并香港聯交所集團,并將它同時在合并后的新公司所屬的歐洲、美國和亞洲三個重要時區的市場同時上市,那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 香港聯交所和泛歐交易所一樣,既有證券交易,又有金融期貨等衍生品交易;它又和紐約證交所一樣是一個公開上市的證券交易所集團;它和日本的證交所不同,采用的是歐美通用的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同時它背后有著中國大陸這樣一個巨大而又快速發展的市場前景。 如果NYSE Euronext真要對它下手、搞出一個NYSE Euronext HKEx(也可稱為“紐交所并購歐洲以后的下一個是香港聯交所”),那將是中國證券市場萬劫不復的噩夢。盡管香港聯交所有外資持股不得超過5%的限制性規定,但是商場上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如果外資相對控股呢?如果外資采取變通方式取得實際控制股權呢?再退一萬步,如果紐交所在亞太地區購并了其他交易所而形成了全球全時交易的第三極呢?對此,香港聯交所還能保持現有的獨特地位和市場優勢嗎?中國的證券市場還能如此高枕無憂嗎?我們的建言者和決策者還能像十年以前那樣無動于衷嗎?我們志存高遠、立志要建設世界一流證券市場的證券業高層和政府機構還會如十幾年以來一般熟視無睹嗎? 筆者在這十年中反反復復提出了全球24小時連續交易機制將給中國帶來的市場機會,不斷地提出這樣的觀點:中國應在東八區謀求建設全球性的金融證券交易市場。目前,在全球證券市場上,歐洲相同和相近時區里,最大、歷史最悠久、最具競爭力的是倫敦證券交易所;北美相同和相近時區里,認同的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如果按照24小時連續交易的市場要求,在亞太地區的東八時區也應當有一個極富競爭力的全球性的金融證券市場。這不是經濟實力和市場發展歷史決定的,而是地域位置所提供的一個機遇。 盡管在亞洲各主要資本市場存在著強烈的競爭態勢,但目前來說還沒有一個市場可以完全滿足全球金融中心所應該承擔的市場交易服務。從中國來說,首要的是要認真對待這種競爭的態勢,毫不遲疑地將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證券市場定位于亞太最大的資本市場,使之成為世界證券市場中除歐洲和北美之外的第三極。 在全球證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如何形成中國統一市場對外競爭,已成為亞太市場乃至世界證券市場關注的焦點。 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政府的思想意識如何像對企業所提出的要求那樣,從產品經營的層面轉變到資本經營的層面上來;在規劃和發展中國證券市場的目標時,如何站在21世紀世界證券市場格局演變中占有有利地位的高度,確定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基點,使中國的證券市場乃至資本市場的發展符合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規模,成為世界證券市場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為世界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沒有遠慮,就必有近憂。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十幾年歷程就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十年時間,中國證券市場由于各種原因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機會和時間。自廢武功的B股市場、大量優秀本地企業資源輸送給海外市場、用骨子里的計劃體制管理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市場……結果使得2001年只有上海證交所三分之一的印度國家證交所,到2005年年底卻已經在市值上超過上海將近一倍! 因此,筆者建議政府及相關機構及早對以上涉及國家宏觀戰略的問題進行研究、規劃。站在21世紀中國證券市場應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而在世界證券市場全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高度,來談論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基點和改變中國證券市場先天不足的現狀問題。最根本的一條是,政府要改變斂資聚財的資本市場初級目標,變著眼于一次性資金收入為著眼于長期的日常收入,從把企業推向國外市場而轉變為自己站在市場中營造出好的市場環境吸引國內外企業進入。 中國必須樹立形成亞太乃至世界最大資本市場的氣魄和目標,使中國證券市場成為支撐世界資本市場除歐洲、北美之外的第三極;規劃組建中國聯合證券交易所的遠景目標,形成中國統一的證券市場格局;根據歷史沿革和地理位置,合理地對中國三大市場進行定位; 統一國內各市場的組織、技術、管理、規范標準,提高國際化程度;積極鼓勵國內效益好、規模大的企業優先在國內市場上市,逐步吸引國外優秀企業到國內市場上市;創造條件,在人民幣自由兌換實現過程中和完成后,吸引各國投資者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證券市場。 但愿,這樣的結果可能出現——當紐約證交所提出并購要約的同時,香港聯交所同時也能收到來自中國內地證交所的并購要約。 作者陸一供職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