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融資需求猛增資金供應趨緊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 03:38 中華工商時報
□見習記者 張媛源 伴隨著新股的迅猛發行,7月中旬以來滬深股市連續走低,幾次出現暴跌,僅7月份滬深A股市值縮水就達843億元,深證成指兩個月下跌500多點,甚至連續下跌,出現了罕見的九連陰。8月7日,滬指盤中最低跌到了1541.41點。 申銀萬國研究所最近的報告分析,以目前的融資速度判斷,預計今年A股市場融資(包括IPO、增發、可轉債等方式)可能超過1700億元!新增股市值將達到三四萬億元,接近于股權分置改革前的A股總市值。 兩個多月連發20只新股,融資總額達到600億元;幾個月走完A股市場幾十年的路程,市場的資金和投資者的信心能否承受?市場人士認為,股市的持續調整,意味著市場不接受目前的新股發行速度,尤其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新股猛烈擴容的壓力更是數倍放大。上有迎新密密麻麻的壓力,下有人民幣升值與流動性過剩的支撐,上下兩種力量博弈使得股市表現為調整狀態。 如此密集的新股發行速度使人們對政府穩健發展資本市場的誠意產生了信心危機,日成交量從五六月份的五六百億元,萎縮到了現在的200億,大量資金從二級市場向一級市場和外圍撤退。另有分析人士認為,市場階段性底部還未形成、融資利空尚未消化完畢、賺錢效應日漸消退三大因素腰斬了入市資金。 目前A股市場優質資源稀缺,仍然是一個資金依賴型的市場。國家宏觀調控控制了整體的流動性,難道也控制了股市的資金? 事實上,資金仍在囤積。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5月新發股票型基金規模超過300億元,6月則達到歷史最高的437億元,雖然7月份的數據顯示新成立的基金家數有所減少,但規模仍不減。嘉實主題精選基金募集了55.23億份,工銀瑞信精選平衡基金則達到83.68億份,南方穩健成長2號復制基金也超過52億份,匯添富均衡增長基金在短短8個工作日中實現49.36億份,不得不宣布提前結束發行。另外,目前正在發行將陸續成立的基金還有近10個,而光大證券等創新類券商的集合理財計劃也在緊張的募集中。結合5月、6月、7月的基金發行總額以及未來一兩個月內基金和券商可能的新增資金,將會有超過千億的新增資金向股市靠攏。 另外一方面,上周末,證監會和國家外匯局批準了斯坦福大學、通用電氣資產管理公司和大華銀行的QFII資格,并批準安保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和耶魯大學共2.5億美元的QFII額度。至此,45家獲得QFII資格的機構中已有39家瓜分了74.95億美元的投資額度,也就是說,總共100億美元的QFII額度如今只剩下25.05億美元了。有關統計資料顯示,QFII投資額度的大部分被投入到證券市場,而且目前,根據剛披露約一半的半年數據統計,有64家上市公司進入了QFII重倉名單。而在統計完全但時效性稍差的一季度報道中,出現在十大流通股中的QFII持有市值已經高達183億元,這個數字令QFII超越券商、全國社保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成為A股市場內第二大投資主體,僅次于基金。 來自監管部門的人士曾暗示,QFII額度除去剩余的25億美元外,如果要想滿足已有資格卻未申請額度、已獲批額度但還想追加額度、還在申請獲批資格的三類QFII,至少還要在100億美元之外額外新增50億美元額度。 新基金不斷發行而且銷售良好,QFII額度漸近上限,足以證明市場并不缺資金。僅從這兩個方面看,目標為股市的資金相當充裕,但并非資金都愿意入市,市場擴容的速度過快,宏觀調控前景不明朗,使得資金進入股市還缺乏足夠的信心,進場的意愿有所下降,很多場內資金也悄然退到邊緣。 可以說,不同的角度決定了市場資金“充裕”和“吃緊”的不同說法。有觀點稱,數量龐大的資金不入市,一方面是對觀望行情,更主要的其實是在給管理層臉色看呢,“挾市場以令高層”,迫使“國家隊”和監管層出手救市。 而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隊”中行表現低迷,中石化遲遲不股改難有尚佳表現。“國家隊”尚未出手,管理層的措施已經“亮招”了。 去年,五部委在聯合發布的《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將放寬保險公司等大型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比例限制。前不久,保監會主席吳定富亦表示,5%的比例限制“年內有望獲得突破”。 近期更是有消息稱,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限制比例即將提高,擬議中的方案是由現規定不得超過上年末總資產規模的5%上調至10%,而且從長期看,保險資金入市比例以5%幅度逐步上調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按10%的直接入市比例測算,保險資金入市的理論額度將達到1500億元以上,加之投資基金間接入市的資金,保險資金投資股市的總規模理論上可以達到3300億元以上。 從證券市場的角度說,擴大機構投資者入市規模是監管層的既定政策,保險機構入市限制放寬,除能夠為市場帶來資金,且因其資金使用的長期性,還有利于改善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的結構。 也許是監管層的出手讓投資者看到了希望,16日滬指延續了15日上漲行情,并一舉突破千六,報收于1616.41點。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