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私募基金納入監管倒計時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04:16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焦強 私募基金的發展壯大已經成為證券市場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財經時報》獲悉,中國證監會正在進行如何將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視野的研究工作。私募基金從幕后走到臺前的日子已為期不遠 如何將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視野? 這一議論了多年的老話題,隨著股票市場的復蘇、私募基金井噴,再次擺在有關監管部門的面前。 《財經時報》獲悉,中國證監會正在進行相關方面的研究。最近,部分官員和專家、學者在不同場合發表的言論,更是屢屢涉及如何讓私募基金陽光化、如何適度監管私募基金等內容。這一切,似乎都在為私募基金浮出水面做積極的推動。 消息人士向《財經時報》透露,有關私募基金的相關政策法規不久將會出臺,甚至,這位人士還進一步強調有可能下半年就會出臺。這意味著,私募基金從幕后走到臺前的日子已為期不遠。 然而,迄今為止,有關如何將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視野的方向依然不清,到底該如何將這部分市場最活躍的資金納入監管視野?哪些監管手段能有效而又不至于扼殺私募基金的靈活性和流動性? 私募概念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私募基金的概念,然后再談它的監管。”說這番話的是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博士。 在人們的印象中,私募基金好像專門投資于股票二級市場,其實不然。 左小蕾告訴《財經時報》,私募基金從定義看是相對公募基金而言,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發行方式的不同。國際上,私募基金從事的投資范圍包括證券投資(對沖基金)、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多個領域,并非只有股票市場。 在她看來,中國的私募基金始終沒有明確、清晰、統一的定義,在法律上有關私募基金的內容一直是空白,所以,監管也就無從說起。 而在國際金融專家丁大衛看來,中國目前廣泛討論的私募基金,無論從其來源、用途、性質、概念,還是運作、監管、法律程序等方面來看,都與國際上的私募基金相去甚遠,甚至是完全相反。 因此,“中國應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私募基金”。 迫切性 盡管專家學者對中國私募基金的定位提出質疑,但它們在股票市場的表現和作用卻有目共睹。 有權威調查顯示,中國目前地下金融的規模高達8000億元,其中私募基金的規模占到約6000億~7000億元。最近,隨著股票市場的走牛,亦有言論指私募基金規模已達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官員和專家、學者近日在不同場合發出的聲音,屢屢涉及如何讓私募基金陽光化、如何適度監管私募基金等內容。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7月表示,設立公司型的私募基金以股本方式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對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十分有利。美國之所以能成為成功的創新型國家,就是因為發達的資本體系中擁有大量的私募基金。 在她看來,對產業私募基金的監管重點,應放在以存款方式或以機構自身負債的方式間接籌集資金的人。如果是投資人拿自有資金投資,就應該建立投資人自擔風險的機制。同時,需要區分合格投資人和一般投資人。 早年制定《證券投資基金法》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就曾提出設立證券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鑒于當時人們對于私募二字的理解有所不同,私募基金未能取得合法地位。 近來,成思危頻頻倡議,保險資金也可投資于主要以私募基金形式存在的風險投資基金。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看來,目前市場上很多一流的資產管理公司實際上都是私募基金公司,一些投資咨詢公司等也在做同樣的業務。 但他強調,如果沒有游戲規則,這類公司遇到問題時就很難解決。 “關鍵是如何通過設定一個門檻,使私募基金合法化。”巴曙松將這一原則看作是繼專戶理財和企業年金之后,又一個推動投資人分化的重要催化劑。 怎么管? 這一切爭論和建議的背后,在左小蕾看來,當務之急還是首先要界定私募基金的概念,之后,方能界定監管責任。畢竟,目前就私募基金到底是歸中央銀行還是證監會或其他部門監管,仍然沒有清晰的思路。 中國是否可以借鑒海外成熟市場有關私募基金發展的經驗?在多數研究金融市場的研究人員看來,這一點毋庸置疑。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教授何德旭向《財經時報》介紹說,國外對私募基金,特別是對沖基金有自己獨到的制度安排。 例如,對投資者人數有非常嚴格的限制。美國證券法規定,進入對沖基金的個人,最近兩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進入對沖基金的家庭,夫婦倆最近兩年收入至少應在30萬美元以上;進入對沖基金的機構,其凈資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 對沖基金合伙人一般控制在500人以下,參與者必須擁有價值500萬美元以上的有價證券。 在監管方面,對沖基金基本上不受監管,相關法律也做出了這方面的規定。這主要是因為其投資者都是老練而富裕的個體,自我保護和抗風險能力極強。 但根據近些年海外私募基金的發展和產生的問題來看,現在各國主流意見都認為,對私募基金進行適當的監管十分必要。這是因為,資本的流動不僅要自由而且要有序。 尤其現在對沖基金可以獲得很多國家和地區銀行的貸款,其風險隨之可以放大若干倍,進而容易給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穩定帶來隱患。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很好的佐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